本片讲述独自生活的美食专栏撰稿人谷文通(辛柏青 饰),偶然间认识了同样一个人的摄影师欧阳文慧(黄尧 饰),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陪伴,一起徘徊在人来人往的北京街头,寻找内心的归宿。一次偶然的机会,谷文通得知了欧阳文慧的隐痛往事,又发现了自己父亲(田壮壮 饰)失联四十多年的真相,让他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张律
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黄尧
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最佳影片奖(提名)张律
《白塔之光》下载观后评论: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己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又喜欢上诗了。 “奶奶说,要永远对爸爸好” 所以白塔没有影子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影片大概有三处个人认为的“华彩段落”都是通过音乐呈现:在同学聚会上大家合唱起《北京欢迎你》,女同学陡然啜泣;女孩去孤儿院带孩子们唱歌,男主从窗外望到坐在椅子上对唱,时空重叠,青年与中年人的焦灼茫然是一样的;酒馆里法国女人唱着歌,谷独自跳舞,如同女孩的梦境……艺术影片传达的是一种情绪,此片更散,主题多元,如烟雾缭绕的困顿与淡漠,何尝不是当代人的通病。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欲倒行而去,可时间难逆,欲谈情说爱,可到了嘴边儿都变成“我不是那个意思”。女孩缺失的不是情爱,而是父爱;男人缺少的不是勇敢,而是对人的信任。白塔没有影子,人也没有,人的影子或许留在遥远的某处与你共舞,可你看白雪落下,你一个人静静坐下,仍然是一人。
辛柏青诠释的很好,但女主就差点意思,不够灵动,感觉韩国女演员会更合适。

京味儿设定下,免不了碎嘴和密集台词,但是为了避免走向背离电影本质的文本化,片子很匠心很忠于原教旨地在每段这样文本和对白过剩的桥段里都拼命设计了各种美学"霸凌"式的"运动影像艺术"(比如片子开始后不久有场夜间戏的调度,镜头横移跟拍男主和他姐夫在黑灯瞎火下边走边聊碎碎念,镜头景深里,远处占满屏幕宽度的一连串居民楼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被前景里黑暗中这两个人影轮廓所穿过,既调度了场景又表达了感受氛围,是很妙的一个运动影像设计和捕捉),好让这些桥段都能回归电影本质,采用的手段包括长镜调度取景焦距构图透视色彩等等,这非常好,对冲掉了文本性,让片子在讲述的同时保留了很好的艺术感官体验和节奏感一致性。整体呈现看得出导演和主创们对电影的理解对人的理解是好的

周五的晚上和朋友约在咖啡馆见面,两个来自不同国家性别不同但都生活在异乡的lgbt大丧逼聊着不知道聊过几回的丧了吧唧的话题,喝了两大杯最便宜的热茶,坐到咖啡馆打烊,赶上零点的地铁回家(如果算是家的话)。
地铁满满当当,膀胱也满满当当,人愣是有些空洞。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不悲伤,有点悲哀。想在街道上吼上两声假装酒疯子,可惜吧,人又不喝酒。
being normal让人愤怒,寻找意义让人不安定,最后变成一个周五晚上的游魂。禁不住问自己,去哪儿呢? 这样又显得自恋且自怜,没劲儿。
想起回来的飞机上看的张律的《白塔之光》,就是这股自恋自怜的味道。我可不要和那样的中年男人有共鸣,真可怕,真悲哀。

整体有点破碎和不自然,不够有力,是压抑、回避与无力的主动被动内化。看得出参考,但不一定仿照谁,结构的散,散可能乱、冗余和突兀,未必模煳,只是太局限。人们对情与爱的感知和表达,它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回过头来看呈现方式,有值得体会之处。想当日,绿茵茵,春光好…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风筝与时代骤然的转折,太紧了,北京的缓缓的移动,某个时刻倒头就睡。昏睡和不期的醒来,是历史记忆的回溯与唤起,重新确认的伤感。对于崭新的生命,是否是一种残忍?“有一天我会比你高”,灵魂深处要革命。我已较难浸入其中,与童年的、青少年的不解、茫然心绪一起,恍如隔世。要认识,要沉着嗓音往前走

像杯快冷掉的温开水,新旧北京居住人都有各自的愁苦,与城市逐渐剥离,寻找和追忆过往。城市难有赤诚的、一腔热血的爱,互相披着外壳交往,但挡不住小心翼翼地夹带些真实,“爱”也要轻易地随风而过,生怕自己陷入某种“傻瓜”境地。白塔成了寂静的建筑,也与城市剥离,无声无言,人和建筑同样,也许是全新现代城市的两难境地。消失的是像《珍珍的发屋》里白塔脚下人景城紧紧融合的生活气息。在无所事事的漫游中建立当下城市中的人与建筑,人与城市的关系。日常的北京城市空间也能击中有过相似空间经验的观众,不过很多只是表面的符号意义,包括2号厅的上官云珠。这也像是现实里新的北京居住人与北京的关系吧。

3.5 细枝末节处总有各种幽灵显现,也许没有影子就是鬼魂的特征,所以整部片子都像在招魂,无论是北京本身,还是所有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模模煳煳,也讲不清楚,也不迷茫,就是怀念一些东西,但也说不准那东西好还是不好。最好的部分是剧作,人物关系层层叠叠,不仅仅是“家长缺失”、“父女/恋人”,而是把这种设置里带来像上面说的“招魂”主题映射到了几乎每一个人物身上。关于不断出现的各种文艺符号是不是又是一种文艺逼的意淫,我觉得这样说也行,就像我觉得的最好的部分也是靠着无数个对照关系建立起来的,所以特别漂浮,但起码影片做到了这种漂浮是从不刻意的实感里来的。
从小到大我统共到过三次北京,分别在冬天、夏天和秋天,当然每次不出所料地都跟胡同有些牵系。六岁那年跟父母到那旅游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夜宵时分在胡同街边摊里边吃烤羊肉串边喝着露露杏仁露;十九岁那年每天下午四点下了暑课便开始周游胡同,在我很难念出名字的「鸦儿胡同」里喝过精酿;二十岁在外资公司原本用来接待外宾位于东四北大街的胡同里,因为疫情暂作Airbnb的红门房子里住过两天。对于电影中浮现的一些画面,我只能够零碎地拼印上记忆中因为在北京「留」过而产生的些许印象,倒也相似;但没「生活」过的部分着实便是我感到陌生的。不过我想我和北京的关系大概如此就很合适。
说不上内容多好,但确实有些点挺有意思,当然刻意无聊的东西也很多。玩镜像、玩构图、玩怀旧,甚至玩感情,当这些重要的东西变成镜头下调侃的对象,生活势必像这个失意中年男人一样耷拉下了头丧失了生命力。辛柏青戏不错的,全程都带着黄尧的节奏走,不过这也有剧本人物关系的原因,毕竟黄尧的角色实在有限。最后要说,关注到这部电影是因为黄尧的一篇随想,我确实应该反思对国内电影的关注越来越少,正是像我一样的观众让那些还在有限空间里努力的创作者愈发艰难。而我投射不算多但也绝对不少的关注里,我认为九零后女演员,最能将敏锐直感天赋通过文字转换显化在镜头艺术表达中的是黄尧。
张律的电影让人感到时间凝固,它里面的人物总有一种“漂浮感”,有那么点漫无目的,但实则散发着安静而又倔强的生命力。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一点都不忙碌,他们没有被生活所迫,游走自如,但似乎又被困在一张更大的牢笼里,眼神不慌,但心底装着更深的忧愁。这样的美学框架下,北京城,尤其是胡同深处的老北京,成为装载这些角色和情绪最好的容器。高楼大厦触及不到的城市腹地,藏着很大一片时间趋于静止的地方,从主干道的车水马龙支开来走进去,完全就是另一个世界,它蜿蜒幽深,一时看不到尽头,但处处散发着古旧而永恒的气息。电影里看似什么都没发生,但我们却好像经历了好几段生命。
没想到这样的文艺片也会以北京为主体城市,可片中的城市其实是哪儿都可以,它只是一个容纳故事的空间,除了白塔在那里,独特的标识并不多,不像那些东北短篇故事,带着特别而不可改变的气息。倒是同学聚会合唱《北京欢迎你》一幕很动人,城市记忆和时代链接,融合着私人的情感从包裹不严的某处泄露,想起曾共处的昨日世界。男女主角是两个孤独游荡的人,客气局促的中年男人,直率锋利的年轻女人,两人背着各自的生命碎片,其实轻轻触碰就好了,因为中年文艺男散发的颓丧和不举的气息实在不招人爱慕,甚至有点矫情,就像整个片子虚构悬浮的体感一样。不要太自恋我说。
天要下雨 我有ber头 镜子我自己联想影子。镜子很多。之所以抗拒交通工具,是因为他的公交车经历 ;教室唱歌省略空间时间,掌握电影特点。镜子、水面,正视自己的内心,不是客气的北京。姐姐味 文慧。不能深挖灵魂,就会有变化-文革即视感。省略时间空间 审判-喝酒酒量-唿噜。噔噔噔,声音代表了时间流逝。(两人熘达,其实是女孩的过去,一步走来)父子-和解-交谊舞-蚯蚓-数学则是传承(会计),上官云珠-侯长官-丈夫,隐喻给出了答案父亲是忠贞?孤儿的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我们没有影子?我们的影子去哪了?也许留在了北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