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吾爱敦煌 苗月
影片记述了“敦煌女儿”,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坚守大漠,守护世界宝藏莫高窟的壮丽人生故事。
影片记述了“敦煌女儿”,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坚守大漠,守护世界宝藏莫高窟的壮丽人生故事。
扎根敦煌五十余载,樊锦诗(陈瑾 饰)与敦煌研究院的同事们一起,孤独的与西北的漫天风沙搏斗,抢救和保护莫高窟内的每一件文物; “绝不能让莫高窟在我们这一代里传没了!”时光步入千禧年,面对浩荡袭来的市场化浪潮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樊锦诗却赫然发现,原来对莫高窟内国宝威胁最大的,从来都不只是自然环境,而是叵测的人心......在年过花甲后,她必须要走出自己埋头苦干一辈子的“洞子”了……
《吾爱敦煌》下载观后评论:
本片力图通过樊锦诗先生一生中几个关键节点来展现她作为“敦煌的女儿”,坚守大漠,为保护文物、弘扬国宝所作的牺牲和贡献。但要在一部小成本和小众电影里全方位表现樊先生的经历、思想和品格是非常困难的,最后完成的效果实事求是地讲不尽如人意,陈瑾的表演没有问题,差的是气质,严厉有余而知性不足。不时出现的旁白和片段式情节演绎让片子的叙述节奏有较明显的割裂感和跳脱感,难以让观众沉浸入戏。我倒觉得舍弃“想要表现全部”的野心,只截取樊先生的一件故事讲好它,以小见大,也许效果会更好。PS:这些年我一直有研究敦煌,也了解了敦煌研究院老一代人的诸多事迹,对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和樊先生的生平相对是比较熟悉的,因此在观影时常有共鸣而热泪盈眶。旁人都觉得奇怪,这段观影经历也是蛮魔幻的。

实话实话,这片不能把它定位为某种类型片,它就是安安静静的给你聊聊天,说说话,你当个故事听也可以,或者当一堂讲座都行。
2016年去了莫高窟,不知道要提前预约才能看到更多的洞窟。好在敦煌没有让我们千里迢迢白去一趟,当时去游客中心买票,得知临时游客还是可以参观4个洞窟。后来,就是排很久的队,然后分批进入参观,不能用闪光灯,洞窟各种监控。当时,十分不解为什么要这样。
现在,我明白了,千年莫高窟,她其实很脆弱。
很早以前就知道樊院长,这次看了影片,更能体会到影片结尾说的那种力量。
或许是年纪大了,人也软了,好几次泪目。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都是过客,希望自己活得明白。
最后说一句,影片那些莫高窟的空镜头太美啦!

希望多一点这类的电影,真的很感动,也真的需要再出名一点。
但既然是电影不是纪录片,剧情就应该紧凑些,感觉青年的时光一笔带过,慢悠悠讲话时的片段又大段大段的,看着有些无聊。
最后樊锦诗院长出来时,比演员更矮,也更慈眉善目。想到了之前她和文旅局大吵一架时,“小老太太”却生了那么大的气。
剧中有人要请假回家时,樊院长口头教育了一下。但他们那个年代,去新疆种棉花和在敦煌扫沙子,都是一样的活。可现在社会发展,留在大城市和去敦煌,又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难道孩子认不出妈妈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吗?如果没能力陪伴,又何必增加负担呢。
工匠精神固然值得称赞,可是不顾时代背景,一味要求全身心,不顾一切的付出又是合理的吗?

可能是源于幼年资源的匮乏,一贯都是先知道某地可能要去,后才敢对当地的一切产生兴趣继而研究,凡遥不可及的,连想都不想。于是在发觉兰州可去,且兰州有敦煌艺术馆之日起,开始大规模搜寻敦煌相关的纪录片和书籍。费了不少时日,总算把可查到的都过了一遍。然后启动了兰州的行程,三天兰州两天泡在了艺术馆,看不够也听不够讲解。壁画和彩塑惊艳了我,文化和历史迷住了我。
今天能看到的这一切,离不开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赵声良和所有为敦煌奉献了自己青春热血的人。偶尔在刷到参与冬日研学的姐妹拍的食堂安静吃饭的樊老师,86岁老人依然守着敦煌继续研究,自24岁分配到敦煌,一生贡献在敦煌。

两星直给敦煌这个名字,一瞬间不知道拍的是什么,还以为和《我本是高山》一个导演编剧。纪录片拍成做梦的感觉,没有一点点逻辑衔接,充满了说教。想了想,还是有理有据的批判比较好。1、敦煌的背景意义没有介绍。2、时代背景没有介绍,充满了小布尔乔亚的资产阶级无病呻吟。3、聚焦于所长,其他的职工背景板。4、敦煌市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冲突讲不清楚。5、爱情和亲情甚至于师生情、友情太过于片面。6、领导范和说教范十足,没有过度,没有成长。7、对话语言像是在空中,不真实,梦中走出来的。8、除了敦煌两个字以及莫高窟的佛影,没有其他一点点优点。

1938/7/9-祖籍杭州 出生北平 读上海新沪中学 北大历史系考古学 同年分配敦煌研究院 院长 2017年老公去世 也是考古学家 国际编号381323小行星命名 捐赠1000w研究院设立基金
爱喝酸奶
影片速速走完一生 比较潦草 像一篇无聊的应试作文
促成爱好行为来源的感根本性力量 这种力量面对时间/生活 所有一切都会离去 真正的幸福的就是在心灵的召唤下成为那个意义上真正的自我
就最后一句台词升华
《我心归处是敦煌》
一定要带爱情一起来

叙述不能算太好,拍得很像纪录片,大段旁边估计是直接用的樊老的传记,剪辑也很生硬,但是关键段落的处理还是挺感人的,可能电影时长限制了发挥。三个特别打动我的地方,第一是樊老为了保护莫高窟耗尽力气争取的部分,二是夫妻二人相守一生也浪漫到老的部分,最后就是樊老本人出镜的部分,陈瑾老师演得很好,但是当真正的樊老出现那刻,她身上的那种坚定、幸福感以及讲起过往那种快乐,是他人很难模仿出来的,那是一辈子的风沙雕刻出来的,为了这个故事也要给作品加上一颗星。
敦煌莫高窟的风,寂寞地吹了数千年,很多人会在一瞬间沉醉于莫高窟的壮绝宏美,但极少人能用自己的一生去承受、守护这份千年如一的枯寂。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人生价值的可能性。我们常常以为在大城市里的起起伏伏是一种精彩,但这种起伏精彩也许是属于时代的浪潮而非个人所能控制。而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这些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他们的每一天看起来无起无伏、波澜不惊,但却真正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排除了外在欲望的侵蚀与干扰,认识了自己内心最本我的追求。
很喜欢的题材,但拍出来不像是电影更像是纪录片,整体节奏偏慢,但又有种别样的味道,也有泪点也有剧情,但可能因为原本的故事就比较简单,所以显得有点空,影片中有大量的空镜和长镜头,整体情节很单薄,链接也比较片段式,但很多镜头很具有画面美学,看上去特别舒服,想放松的时候可以看这么一部无功无过的片子
(PS:广告真的好突兀!and其实更期待更好的剧本,而不是披着电影名头的记录片,不过现实故事本身就简单的话可能不太好发挥吧,毕竟不能忤逆现实)
补。零散、碎片,剧情全靠旁白推动,中年和老年时期的演技无可挑剔,但对人物的塑造太单薄太扁平化了。能看出电影想要讲述和传达很多东西,但就是因为太多了,很多地方都是一笔带过,反而显得很匆忙。一些空镜拍得真的很美。我属于自带滤镜去看,不足之处都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光明的植入我都能忍,但结尾那里真的让人有点无语,突兀又尴尬,我实在不理解编剧和导演想干嘛。
不过目前看来,这部电影整体好像比隔壁高山要好得多。没有拉踩的意思。
里边有一段对话,一个男的准备走樊老师告诉他,让他好好想一下,让他自己看着办,还告诉他,你来到敦煌,你首先是一个文物保护者,其次你才是一个艺术爱好者。那么对于艺术来说是创造优先还是保护优先。那个男的意志不坚定。还有一个画面在大饭店里边请人谈工作,在小旅馆里边吃泡面,如果是樊老师,他自己可以这样为什么还要要求别人这样?说了这么多,人物是立体的。在电影当中,无论是张桂梅还是樊锦诗,都被塑造成了不尽人情的女性形象。
半纪录半剧情片,个人更希望能拍成一个纯粹的纪录片。
对电影的期待值,从一开片的高开,一路走低,直到出现了主角喝牛奶的环节开始警觉起来了。最后面的10分钟,明白导演是想拍出年轻人传承的感觉,但实在感觉没到位,太强行插入的感觉。不过剧中樊老在面对佛像那一幕,真的太动容了 T_T
(另,某一年在榆林窟参观,偶然碰到樊院长下来视察,一行人站在洞窟门口,把主道让出来。樊院长路过身边的时候,真的大气不敢喘,偶像owo)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