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海军上将 安德列·克拉夫丘克
◎译 名 海军上将
◎片 名 Michiel de Ruyter
◎年 代 2015
◎国 家 荷兰
◎类 别 传记/动作/历史
◎语 言 荷兰语
◎译 名 海军上将
◎片 名 Michiel de Ruyter
◎年 代 2015
◎国 家 荷兰
◎类 别 传记/动作/历史
◎语 言 荷兰语/英语/法语
◎字 幕 中文字幕
◎上映日期 2015-01-29(荷兰)
◎豆瓣评分 7.9/10 from 472 users
◎IMDb评分 7.1/10 from 4932 users
◎文件格式 x264 ACC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646MB
◎片 长 151分钟
◎导 演 Roel Reiné
◎主 演 查尔斯·丹斯 Charles Dance
鲁特格尔·哈尔 Rutger Hauer
丹尼尔·布罗克班克 Daniel Brocklebank
巴里·阿茨玛 Barry Atsma
德雷克·德·林特 Derek de Lint
Filip Peeters
Aurélie Meriel
埃格伯特·让·魏伯 Egbert Jan Weeber
泰格·格南德特 Tygo Gernandt
◎简 介
荷兰历史影片《海军上将》,同时具备经典的叙事手法和优质演员阵容,该片在荷兰本土上映后曾一度一票难求。影片在17世纪中期欧洲风云突变的历史背景下,完美展现了荷兰救国英雄、海军上将米歇尔?德米歇尔鲁伊特(Michiel de Ruyter)的英勇形象与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十七世纪中叶的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事国家。传奇海军上将马尔滕·特龙普死后,米希尔·德·鲁伊特是钦定的继任者。经历了多次海战,德·鲁伊特证明了他是一名卓越的军事家。从政治上讲,荷兰是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奥兰治党和共和党在争权夺势。智慧超群的共和党受薪官员约翰·德维特是荷兰共和国最有权势的人,而他的反对者们想要扶持靠不住却又野心勃勃的年轻亲王威廉三世上位。共和党人正奋力打败英国,当时德·鲁伊特将妻子安娜和孩子们留在了后方。他用妙计成功击溃了英国舰队,因此而名声大噪,但彼此间的勾心斗角在实权掌控者与与亲王的支持者间展开。奥兰治王室磨刀霍霍,而德·鲁伊特却奔波于政治发展。有人威胁德·鲁伊特和他的家人,要让他们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面对的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关于《海军上将》你应该知道的12件事
1、影片制作成本约800万欧元。作为参照物,韩国人2014拍摄的海战影片《鸣梁海战》的成本180亿韩元(1440万欧元)。相较之下,荷兰人可以说是非常之节省。
2、扮演Michiel de Ruyter的第一人选是约里克·范·韦杰宁根,但由于片酬无法谈拢而换人。
3、影片上映前,有若干团体抗议本片“美化荷兰过去的殖民主义历史”;但事实上这部影片几乎没有涉及到“殖民地”,而是聚焦于荷兰国内政治斗争以及它和英格兰之间复杂的国际关系。
4、影片的画面构图从17世界绘画作品中获得了灵感。其中开篇女佣倒牛奶的镜头几乎是维米尔著名作品《The Milkmaid》的重现。
5、影片中用于拍摄的一艘船是“De Batavia”号的复制。它实际上是货船,1629年在澳大利亚附近沉没。复制品于1995年造成。真正Ruyters麾下的“七省战舰”也打算被复制,但项目由于资金不足而搁浅。
6、5在影片中王储给死后的de Ruyter提供了豪华的坟墓,但在世纪历史中,“海军上将”的坟墓是由其家族人自己出资建造的。
7、为了让学校的学生和更多家庭观众能够观看这部影片,《海军上将》一共剪辑了超过12个版本,有些版本删掉了显得暴力的镜头。
8、影片中开篇的Scheveningen海战发生于1653年7月31日,最后一场海战发生于1977年3月18日,中间相隔24年。但电影并没有体现这种时间感,上将的孩子们并没有明显地长大。
9、影片实际拍摄用时46天。后期特效制作共花费3000个人工天。
10、影片在阿姆斯特丹海事博物馆举行首映,门外来了一群抗议者,抗议影片“美化殖民主义的海上恶棍”,De Ruyter被认为曾经参与过荷兰的奴隶贩卖活动。
11、德威特兄弟被暴徒袭击的那场戏中动员了400多名群演。人多显得声势浩大,然而剧组为省钱,只给其中150人准备了古装,余下的人身穿普通的牛仔裤和黑上衣。通过后期处理,一般观众看不出破绽。
12、影片中英国战船上悬挂的米字旗的样式符合历史史实。在1801年之前,“米字旗”上尚没加上代表爱尔兰的对角线十字。
◎影片截图
《海军上将》下载观后评论:
7/10。俄国人在重塑民族自豪感的时候显然带着另一种偏见来贬低十月革命,红军随地吐痰,野蛮地逼迫旧俄军官聚拢到一起再集体枪毙或坠石溺杀,革命之前军官们则过着十分人文的生活,结尾酒杯破碎的慢镜头一转,苏联时代灰暗的片场舞厅,演员拙劣的舞姿隐去,变回那个金碧辉煌、俊男美女携手起舞的酒会,错误暗示十月革命是俄国辉煌的倒退。影片对高尔察克的神化充满双标,当水兵逼迫军官交出武器,忠心耿耿的下属将手枪和军刀整齐地交出,轮到高尔察克自己却将军刀抛入海中,把旧秩序的维护者上升为悲壮的爱国情怀,还有和安娜频繁的约会和通信,不顾原配被儿子问到父亲什么时候回家的大度与心痛,丝毫没有出轨的愧疚感,只一味渲染婚外恋的深情执着(多么讽刺)。开场将高尔察克在日俄战争中取得的水雷布置胜利,移植到一战也隐蔽了沙皇俄国的战败之耻。

太凶残了 英雄美人,哭得本王一把鼻涕 #旧贵族的自我克制和管理#布尔什维克政变的过程,俄国内战。#“他们(高尔察克、科尔尼洛夫、邓尼金和弗兰格尔)首先是深深爱着他们的祖国的爱国者,并不带任何私人企图地寻求救国之道。他们是不懂得政治的谜题的,也准备与任何政党的任何人联手,只要他们确定这个人真诚地想解放俄罗斯…并愿在战争结束后由一个人民选出的国民议会决定将采用何种形式的政府。”#1917年俄罗斯二月革命后支持临时政府。十月革命时,他正在日本。回到俄罗斯 参加在鄂木斯克的西伯利亚临时政府,成为14名内阁部长之一。1918 1118发动政变,成为该政权领袖 自称最高领袖 自行晋升军 驱逐了内阁中的社会革命党人,建立反共主义政权临时全俄罗斯政府,自任全俄海陆军队总司令。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战争片要想拍好,就真刀真枪的干打点硬仗,别在这整没用的。这女的跪舔,又卖惨又吹上帝同在,又在这说外国人坑自己,又把苏维埃整的跟猪一样的敌人似的,你怎么就没打赢呢?经费全都花的跟女主谈恋爱上了,多拍几个陆战场景也行啊。场景设置也很白痴。你白军,拿着协约国的钱和装备,占据了全国3/4的国土,还有一大堆支持者军队和外国皇协军,怎么一干硬仗就没子弹了拼刺刀,这苏维埃就有机枪了。这装备对比不对吧?你那么好的条件,怎么就把家底儿败光了,那红军就在你们一堆围剿的时候整来装备了。然后还搁这卖惨,护士又被杀了,将军又被冻得砍脚,你把人家红军战士塞到火炉子里活活烧死的时候怎么就不拍呢?还有在这抹黑人家外国人。给你钱给你人,来军事顾问,大冷天的,看着队友带不动,自己溜了有错吗?

高尔查克可以说是帝国末期最后一批贵族精英中的佼佼者。帝俄的贵族军官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身先士卒,损失殆尽。高尔查克也和同僚们一起效命疆场,战后征尘未洗又投入到另一场守护国家未来的战争中并不幸牺牲其间。他的存在本身便是那个时代帝俄贵族所有美德的体现:勇敢,爱国,责任,不屈。随着以他为代表的那群旧俄罗斯精华的凋零,俄国的精神也死了,沦为了“爹国”,周遭四邻也因此受池鱼之殃,最终更是造就了一代更比一代墙的“奇迹”。上将的悲剧不仅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悲剧。

一度以为安娜这个角色是高尔察克和谢尔盖等人眼中理想俄罗斯的拟人形象,所有的情话都是献给祖国的赞美诗,但似乎导演真的很想拍一部歌颂出轨的乱世奸情,这就很草。后半段我是没看出来高尔察克的英雄史诗感,倒是对谢尔盖有种强烈的敬畏感。ps 我真不知道哪来的中二少年天天把死人这种事情赖在几个人头上,爱国搞政治理想当反对派这种屁事是不会死人的,人只有被杀,才tm会死。别天天装什么正义的小伙伴给死了几十年的人发声,仗都没打过谈什么怜悯。

卖国白匪军头高尔察克,这种片子也还有人捧,是不是想给中国的北洋军阀也翻翻案?引用一句评价高尔察克的话“站在旧制度角度上,他背叛了沙皇,站在新制度角度上,他对抗了红军,站在人民的角度上,他是一个剥削者及无能的统治者,站在军事角度上,他是一个将军但不足以胜任元帅,站在历史的角度上,一个失败的旧军阀而已。”毛子能给尼古拉二世这种人封圣拍出这种电影也就不足为奇了,普沙皇执掌权柄近二十年,别的不好说,民智倒是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倒退
相比10集电视剧集的量,压缩成2个小时的电影如果没有重新做细致剪辑,那按原场面调度来剪只会让影片显得情节跳跃,人物线断裂,跳掉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情节。为电影气氛调节的考虑而让爱情戏高占比本无可厚非,可像苏俄内战这种极端野蛮残酷的事件,就让风花雪月反而显得很破坏影片历史气氛的统一,给人一种主角不够承担得起领导责任的错觉
豆瓣上评论颇佳,甚至对电影本身有不同意见的都给了4星甚至5星,这无非是向这位被埋没的英雄,俄国少有的“死国可乎”的义士的致敬。但抛开历史本身,这部电影的视角的确太过简单,就如某位评友所以,高将军”倘有魅力,绝非爱情“。爱情占据了太多的比重,把英雄再次埋没了。所以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平庸的电影归平庸的电影
你说这电影里白俄将士英勇爱国,列强支持,人民拥戴,贵族生活也十分多彩,而"可恶的"红军则彻底反过来,可后来怎么就突然一切归苏维埃了呢?整个电影偏向性太强而有失客观,光想塑造霸王别姬的悲壮却没说项羽这个英雄干过不少混事。但电影里的战争场面还不错,加上个出轨情节倒也符合沙俄贵族爱乱来的特色。
片中赤祼祼的无耻价值观,上流社会是优雅高贵的,无产阶级粗鲁低俗,红军就是土匪,十月革命是场灾难,出轨理所应当,被戴绿帽的丈夫和妻子无怨无悔支持爱情,宗教贯穿全文,仿佛信教就能得救。想象一下青天白日旗到处高挂、蒋公逃到台湾是英雄末路,共产党成了流氓土匪——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服化道绝了,毛熊审美不服不行。结尾时的舞会曲和片尾曲非常好听。女主巨美,男主巨苏。忠于祖国和信仰,不负誓言将军葬生西伯利亚莽莽雪原。沙皇扮演者是《伊万的童年》的伊万,其实我为了伊万看本片。虽然我爸说高尔察克是白匪,但我觉得俄罗斯都翻案了。片尾曲和老舅《出征》的前奏特别像。
2017年是俄国十月革命一百周年,因为看到西伯利亚的一部旅行书而想起在100年前在这一带作战的高尔察克。这部电影回避了很多十月革命的细节,但仍然无法摆脱那个大历史背景。一个英雄生在悲惨的时代。悲剧性人物。感慨安娜,不离不弃,而且坚强地活着。造物弄人,乱世狗自求多福!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是继苏联电影后,俄罗斯一部尤为经典的史诗之作,这并不在于电影有着一如苏联电影衣钵的大场面营造,导演安德列•克拉夫丘克透过细致入微的情感刻画所建立的人物,用这位俄国著名将领他传奇的爱情与军旅生涯,他的信仰与无畏,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个角度。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