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足以撼动心灵的故事。法国知名的摄影师Yann Arthus-Bertrand就用了3年的时间,走访全球60个国家,让2,020位不同肤色、种族、性别的人,在镜头前诉说自己的故事。由乌克兰的自由战士、马里的农民,到美国的死囚,各人的故事集结成一部纪录片《HUMAN》。
纪录片中,受访者只站在纯黑色的背景中细诉自己的故事,没有花巧的剪接,甚至不多赘述受访者的身份。每个人自身的经历,足以为观众带来震撼。
第2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纪录片(提名)
《人类》下载观后评论:
是非对错、种族屠杀、国别冲突对族群、派别的区分。人身上有对暴力嗜血伤害他人的渴望,也有对于幸福人性自我超越的思考,最终才能斩断恶性的枷锁,向他人伸出手。收留犹太女孩的德国军官、失去女儿却从自己开始斩断复仇链条的以色列父亲、忏悔谋杀行为的黑人终于明白什么是爱。畅谈生活中简单快乐的大婶,从爷爷身上学会积极乐观的孙子:真是个漂亮的杯子。女儿从父亲身上学到:摔倒没关系站起来就好,永不认输,活在过去是没有意义的。夫妻关系:给妻子做饭的墨西哥丈夫或被家暴的妻子,为获得家人认同结婚而染上艾滋的les,在阿拉伯世界没有人权的gay,伊拉克战场上豁然开朗的士兵。大声呼喊因缺水陷入贫困的人、因战争四处逃难的人、住的旁边就是别墅却被贫穷和饥饿围绕的人。你买东西花的不是钱,而是时间,生命只会流逝。死亡与生命的意义

这部纪录片,带来的震撼可能不亚于霸王别姬。作者想要探讨的是人类共有的“人性”,还有不同人的生存境遇,当盯着镜头背后的你说话时,ta就好像说到了你的心里。但比较遗憾的是没有加入少数族群的视角,基本都是已经被现代性洗礼的区域,也就是在现代文化体系下来看体系中不同层次的人的境遇。看到最后那个澳洲哲学家说人类作为一个种族、还有美国工人说要互换身份,不禁让我思考人类学能做什么?人类学能否起到沟通不同阶层人的作用,促进相互理解?人类学能否在看到现代性的独断专行时,更发现其他社会形式的可能?现代社会基于逻辑、数理和科学,看似是为了自由、理性、发展,但却导致了系统性的危机和矛盾。逻辑某种程度上是反人性的,因为人性中不可避免的有:情感的非理性、语言的模糊性、文化的差异性。我们所要创造的,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许多疑问许多假设,像天问,而答案飘在风中。我们会做出同样善良的事情吗?会报复敌人吗?会让复仇形成恶性循环吗?影片里许多“人从众”的场面,穿插播放在个人叙述中,或许我们永远都陷在一种集体和个人的窠臼里 影片涉及到战争冲突,爱与真实的自我表达,人生奇妙的就是当你畏畏缩缩的时候,美好的经历也就离你远去了,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唯有爱才能拯救这个世界」影片拍摄了受战争影响的人、难民、被父母遗弃的孩子们、丧子丧女的父亲、被歧视的女性等人群,事实上弱势人群才会在纪录片里受到关注,期待有一天世界可以和平,歧视不复存在,特殊人群也可以像小河入江河一般成为正常的普通人、平凡人。后面有个采访者的话语好让人心疼「为什么我不可以跟着你到处走 让我们交换一下,你到这里扮演我,我到那里扮演你。」唉。众生皆苦。

1.我的父亲常对我说:我打你只是应为我爱你。可直到多年后,我才知道这是一个错误观念,它只会伤害每一个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
2.快乐很多,但终归只有一种。你活着,所以你快乐。
3.家庭就是,开心,备受关注,很特别的地方,让你得到满足。
4.那是一片叶子,那些是花,所有的那些,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活。
5.我早上醒来,到园圃,收获我的豆子和玉米,看着它们都成熟了,乐趣无边。
8.贫困对于我来说是什么。该去上学读书的时候我不能去,该吃东西的时候吃不到,该睡觉的时候睡不了。
9.要么你不要奢求过高,不要让自己有过重的负担,因为你内心是幸福的,否则你会一事无成。
10.糟糕的是,浪费你的生命,逝去你的自由。
11.或许生命的意义,就是确保这条信息,永远不会消失。

拍得大气磅礴,充满着最为纯粹的人道主义精神,抽离所有的身份性质的标签区隔,呈露人类最本质的爱与苦,配着婉转悲伤的歌声,有些“采访”看得忍不住流泪,尽管略嫌太过于注重形式感,但想想本片严格上说不算是电影——仿佛是联合国委托国家地理杂志拍一部旨在促进国际和平的节目,自然也不该用电影的标准来衡量,创作者没有把光鲜亮丽的正面光明的一面用来展现、形容人类,以至于容易叫人觉得内容配不上这个宏大的名字,然而聚焦那些生活在战乱、饥饿、贫穷,经历着无数苦难的人们,正是本片的伟大与可贵,更是人类的伟大与可贵;以及发现早在2016年法文活动看过导演的大地与地中海两部片,现在居然还有延续,有点意外;再以及,想隔空道一句:btr老师你的问题也太像语文考试阅读理解了吧2333

7.新千年面孔系列打开了一段段银幕内外精神对话的可能:阿巴斯—扬·阿尔蒂斯—蔡明亮。|当我们关注人类学纪录片的时候,发现他们往往聚焦于有着区域限定的对象,这基于早期电影以来的民族志电影传统,而本片则将其上升为人类共同体层面的田野观察。观众因各自原因去观看同一部电影,又因为同一部电影去延展把握这多元世界的可能。这是一张张具体可感的面孔,是活生生的人,而非大数据时代下被简化为随时可生可灭的数字人口。当我们在看他们对我们讲述,看到的是不同地域、种族、年龄、性别、身份的人对一个个抽象概念的不同角度、立场的看法,这同时呼应着我们随之生发出的观点。因由电影媒介的特性,我们只能单向的看,而基于文化、艺术所生出的精神世界让我们达成了双向的互看。

当每天打开社交媒体看到的都是活色生香,我们似乎已经太久没有想起,这个世界还有数以亿计的人依旧生活在贫瘠和苦难之中。食不果腹,背井离乡。当孟买双子塔的每层楼都有标配游泳池,还有人会惦记常年干旱民不聊生的非洲大陆吗?
人类创造了商业社会,它教育你消费,去购买那些你并不那么需要的东西。为此你牺牲了时间,失去了自由,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用来消费。当我们浪费食物的时候,我没有想过还有多少儿童因为饥荒夭折;当我浪费水资源的时候,我忘记了非洲有多少地区干旱颗粒无收;当我逃避父母无法抽出时间陪伴的时候,我忘记了多少非洲难民背井离乡此生与家人再也无法相见;当我为偶尔的独自一人感到人生无趣,叙利亚巴基斯坦多少难民却为躲过了一场炮弹袭击而感到幸运无比。
花了三天终于看完——
爱,战争,女性,农民,工人,恐惧,金钱,公平,权利,国家,生存,生命…对人类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又或者说:人类到底是什么?
——滴水之于海洋,沙粒之于大漠
但世界上永远不存在相同的两个人
这种地球上唯一能够操纵其他物种的生命,使稻谷为其生长,牛马为其劳作之时开始向内分化
于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一部分人的声音永远无法被听到
一些解决温饱的人继续跌落精神牢笼
许多人由着“家国情怀”一腔热血地为着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呐喊助威
也同时处处提防,对任何侵犯自己利益的人锱铢必较
……
最痛恨人类的是人类
最爱人类的也是人类
跳脱出生活的框架,感到人生不过瞬息
在这一刻好像懂得了“活着是为活着本身”
人类,不可能用几个人的独白就讲清楚的 尤其是人类的苦难。开篇我就期待能听到汉语的采访,头脑风暴着可能的话题,没有也正常,我们不太擅长真正的坦露心扉,如实说出对人生对社会的感受,至少我是无力的。
假如是我坐在摄像头前,我说啥呢?没有痛苦与恐惧的故事一定不吸引人,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幸运的傻子,平平无奇又不思进取,只是因为幸运,前半辈子过得去。
在勇敢,睿智,诚实,善良这几个我最喜欢的褒义词来形容自己的话,我愿意接受善良和勇敢,只能选一个,是善良。
最近对医学和人体构造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这个片子拍的非常好,老少皆宜。半纪实和纪录片形式,从各个角度分部分剖析人体各类器官和循环系统的运作、对人体的特别之处、和健康的关联以及生活中人类面对的挑战和奇迹。很适合做饭以及吃饭的时候看,很治愈也很启发,会觉得人体本身的确只能用奇迹和“伟大的作品”来概括。这片子最大的特点是把很枯燥、便教育和知识科普的东西做的很轻量又有代入感,有点像吃枯燥的沙拉但是配着好看的颜色和美味的酱汁,还挺好吃。
看完纪录片心情很沉重,不知道怎么表达此刻的心情。
片子整体节奏和配乐都很沉重,只能说众生皆苦。还是很庆幸能生在一个安定祥和的国家。
希望以后等自己更有能力之后,可以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不能浪费粮食和水,毕竟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资源是别人一辈子都渴求不到的。
有被一个老爷爷关于现代消费主义的看法震撼到,消费一些没有必要消费的东西其实就是在消耗自己被迫工作而牺牲的自由。
人类,好像就是宇宙中的最渺小的存在。沧海一粟。
扣动扳机的感觉令人难以忘怀,想要有机会再次体会。战争带给人的创伤有很多形式。
有时候要花很久才明白伤害并不是爱。比如已经杀死了妻儿却由对方的长亲教会他。
我没有资格以他的名义原谅,也没有资格以他名字复仇。我想从我这里停止杀戮和复仇的循环。
买东西的时候,我们花费的不是金钱。而是生命中我们不得不去用来赚钱的时间。
每个人都有他的任务,我的还没有找到
死亡不一定令人恐惧。有时候,只想留下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