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英国记者大卫·洛克(Jack Nicholson 饰)奔赴北非,意欲采访当地的反政府游击队,但是因语言不通,洛克始终无法到达对方营地。洛克回到旅馆,发现在飞机上结识的邻屋商人劳勃森死亡。两人近似的相貌令洛克突然决定与对方互换身份,于是洛克的死讯传回国内,与洛克感情处于冷冻期的妻子瑞秋起初情绪平静,但很快开始怀念丈夫。同时洛克假借劳勃森的身份与一些人接头,发现该商人暗地里与北非游击队进行武器交易。洛克辗转至西班牙时,英国制片人联系瑞秋准备拍摄关于洛克的电影,瑞秋对劳勃森颇为在意,建议剧组寻找此人。洛克在西班牙结识了一位学习建筑的姑娘(Maria Schneider 饰),两人结伴游荡并躲避英国方面的寻找,在这场身份游戏中越走越远……
本片获1976年丹麦波迪奖最佳欧洲电影奖等多项褒奖。
第2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过客》下载观后评论: 开篇沙漠上的场景,完全不输大卫里恩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还有导演对于巴塞罗那高迪建筑房顶内部,以及对沙漠建筑外观的展示,再次印证了安东尼奥尼对于彩色影片色彩的掌控。内容上依旧探讨了导演关注的身份问题,这次一位苦于无法推进采访的记者,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商人,意外竟然了解到了很多军火内幕,到底要不要往前推进。另一方面他的妻子无法接受他突然离世的消息,两个原本有矛盾的人反而因为一方的死亡,让女人对他多了几份情感,片中不断穿插两个人过往生活和工作的画面。所以一方面她支持丈夫好友剪辑他的片子,一方面想找商人了解记者的最后人生。男主一方面躲着妻子,一方面又要探索军火消息,最后在女孩的劝说下重回沙漠,然后倒在旅馆的床上。接着又是导演标志性的结尾长镜头,对着铁窗格长达7分钟的镜头,静谧若有所思,一切尽在不言中。
"…The world was much poorer than he imagined. No one had ever told him how much dirt there was. How much ugliness. He noticed ugliness everywhere. When he was blind, he used to cross the street alone with a stick. After he regained his sight, he became afraid. He began to live in darkness…"
克尔凯郭尔说,厌倦自己——在上帝面前不要是其自身,是一种绝望:“一个在这类绝望中的人将奋力把自己投进生命,或者投入某个事业;他将成为一个不安定的精神,他的生命肯定要留下它的标记,一个不安的精神想要忘却的标记。”——洛克就是所谓“不安定的精神”。他是一个记者,深入北非调查反政府武装。这个人由尼科尔森来演太合适了,他慢吞吞的说话腔调,悠悠挑起的眉毛和懒散的法令纹,浑身上下都透着这个词——厌倦。洛克是个成功的记者,但是他不相信交流的可能性:“我们总是处在不变的状态下,把不同的境况和经验变成相同的概念,纳入自己的程序中……用这种方法去跟别人说话,去对待别人,是错的。”
视听上比60s的安更冷漠,但主题上又出奇的温情. 当旅途到终点的时候,妻子已然无法识别他的身份:他不是新闻工作者,不是家庭中的洛克,不是军火商。只是作为一个建筑学生的旅伴,两人渡过了一段时光,仅此而已。你在逃避什么?只见两旁的树木迅速后推,延伸道路的尽头仿佛有一个黑洞。要逃离的从来不是警察,是那个相同悲剧的轮回。 还有安拍的建筑实在太美了,看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享受,分心不了一点。
9/10。爱极了开头的住所里一镜呈现两个时空,结束的房间中镜头如灵魂出窍般从室内移至室外,再向内窥视最终无人识得的大卫自己。尼科尔森慢条斯理略带疲惫的语调,在长椅上与老人聊起孩童,说那是相同的悲剧正在发生。给大卫安排旅伴,以进行释疑,两个人一问一答,神秘便消失了。然而有如此机会更换身份过人生,能做的仍然屈指可数。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生命的味道,而且,总是这样结束的。
这影片中那些外部的故事比如说那个说谎的总统和他骗人的政治.在影片中的作用不过只是一个插曲,安东尼奥尼也只是借机讽刺一下它的虚伪而这种虚伪其实只不过是表面化的,没意义的,所有的政治都虚伪,所以安东尼奥尼并没有想拿它来说事。这种东西只限于调侃,只仅仅把它摆在一个荒谬的地方予以展示,不需要劳费精力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的。这影片最想表现的还是一个人内心的那种荒谬。
1. 依旧有那么美丽的建筑和美丽的色彩!不过北非建筑怎么感觉从70s到90s到10s都是一个画风…… 2. 长长长镜头,所以诗意电影与诗电影的定义和区别到底是什么,安东尼奥尼有几部我总能在某些时候感受到与塔可夫斯基和安哲相类似的地方,比如长长长镜头、精致的调度和构图,内容上的开放解读性,对社会与自我(安哲没有自我(bushi))的挖掘……
也有好的地方,最后逃离警察的段落,不断来往的人们和车辆,从窗户一隅出去的目光,有好的调度也能理解他主题,对生活流离失所的逃逸,难以忍受一切的沉默安静掩藏的疯狂,身份感丢失。但是总体又实在无聊得很,用点白噪音你就了不起吗。。无聊的镜头无聊的表达无聊的老白男永远要在年轻女人身上找答案,每次两个人接吻我都想吐。我只是难以再对老白男们表现耐心了!
个别镜头以为是主观视角,下一刻人物就悄无声息地潜入画面,不安、悚然感弥漫全片.原以为结尾会响起一记枪声,但在那个封闭栏杆长镜中,连死亡都是静寂的,死后的灵魂仿佛就这么缓慢逃逸出去,默默目睹肉身的消亡、人们匆忙的发现以及撤离.无名分的爱情是彼此的过客,而我也本是这人间的过客.
【4.2】空虚的空间延展到了他国异乡,身份的转化从被动的逡巡成为主动的替换和尝试,抛掉的过往、萍水的爱情,可是现当代没有一个尽头或仙境能够避世而逃离。懵懂到聪慧,犹如那个重见光明的瞎子,过于悲观的走投无路。结尾惊艳,出窍的审视好像宣告生死维度上的逃离,一息尚存,终将哽噎。
经过三个月的旁听学习,安东短片处女作讲一位演员饰演的两女人之间的故事,她们常出现在同一镜头中,随后定机位镜头遮盖 剪辑在《过客》中继续上演。摇镜头的不同时空建构,片尾探出铁窗的7分钟长镜头,悄无声息的二度死亡,yes与no,存在与虚无。蓝色墙壁,高迪建筑,大漠异邦。
经过三个月的旁听学习,安东短片处女作讲一位演员饰演的两女人之间的故事,她们常出现在同一镜头中,随后定机位镜头遮盖 剪辑在《过客》中继续上演。摇镜头的不同时空建构,片尾探出铁窗的7分钟长镜头,悄无声息的二度死亡,yes与no,存在与虚无。蓝色墙壁,高迪建筑,大漠异邦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都有比较多的哲思,影片关于主体身份变换,人的本我和社会关系中的自我、超我的博弈,人生存中扮演的疲倦。最后的720度长镜头宣告主体转换的失败,镜头中的纯粹时间塑造了独特的诗意,想起《蚀》的空境,境界像俳句中的禅意,走向绝对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