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史诗片巨匠冈斯的早期作品,原版长达九个小时。
影片讲述一个类似现在电视肥皂剧的故事:铁路工程师从一次车祸中救回一个女孩,把她当作女儿来领养。不料他自己和儿子都对女孩产生好感。为了不让儿子占有她,遂把女孩嫁给了一个富人。但儿子和养女之间有着压制不住的爱情。儿子跟她丈夫发生争执,不幸死亡。老人把儿子的死归咎于养女,不愿再见到她。后来他眼睛瞎了,养女偷偷回来照料他,直至为他送终。
影片的革命性表现在如下方面:开场的火车事故蒙太奇采用快速剪辑,极具震撼力;平庸的剧情中增加了大量文学典故,丰富了内涵;摄影和剪辑均具有一定的形式感,如镜头的节奏跟音乐相吻合,画面中的机器被用作现代化的象征等,开启了“纯电影”的先河。片名指命运的轮回、欲望的轮回,由车轮形象来暗示。
《铁路的白蔷薇》下载观后评论: 三刷, n次看完, 但最后三小时被持续按死于椅上转睛不得. 纵有无数赞美与惊叹欲说, 只能向无懈可击的作品沉默投降. 此时多说一个字都是亵渎. 第三部分最爱, 我默片长片也看了百余部, 却感到直至这一时期的结束也没有作品能够逾越. 新4K修复找到的遗失段落将本片又拔高许多, 我彻底打消其’自恋’的可能, 淹没在冈斯真诚的虚无主义深渊中, 世间所有人, 无论何种阶级, 无论幸运与否, 在命运面前都被死寂般公平地拍扁, 相遇, 相离, 与世界错位, 与彼此痛创, 一切都在运动, 一切都是徒劳, 有尽的生命只有无间的行继和受难, 西西弗推巨石只为能被巨石碾死, 唯石缝野薇永恒. 本片惊人地善于组织故事, 串插意象与借喻, 及节奏蓄-破. 而加速性剪辑和其它影像建构层面, 更是每数分钟辄见泽被后世的处理, 伟大的名单其各自画面绽放脑中, 只是颤抖的手已无力分析.
真正的電影詩歌,真的是好好啊,太多太多細膩的情節了,看得眼睛酸酸的想努力不讓自己哭出來.有幾個細節特別戳我淚點:一個是Elie把寫給Norma的未公開情書秘密貼在自己小提琴的共鳴板裡,然後捧著小提琴像是捧著一顆高貴純淨又永遠無法得到的愛戀之心.還有Sisif背負十字架給掩埋在Mont Blanc上的Elie祭奠的時候,鏡頭將視野遮掩得非常狹窄,但雪山背景和人物以及十字架的剪影對比卻格外鮮明.再就是Norma後來偷偷回到祖屋,看見小時候的寵物羔羊的羊羔麾子,回憶起少時的光景,然後憐愛地抱緊麾子時的神情,物是人非,不禁讓人感慨萬千.不同於早期古典好萊塢式的注重人物特寫和近距離的鏡頭剪輯,歐洲導演們更加注重場景的調度和遠景.本片於作為印象派最重要的電影,運用了大量高速鏡頭和快速蒙太奇,用疊印的手法隱喻人物心理,更是創造性的改變構圖結構
8/10。开头是一片绯红的暮色,随着火车疾速驶向悬崖,车轮的机械动力愈来愈快,最后发生了覆车的惨剧,加速剪辑创造出爆炸力的高潮,更著名的短镜头段落是西西弗暗恋的养女诺玛要嫁去城市,绝望中他驾驶的火车碰撞,圆形遮片下的人物面孔、机车制动杆和水蒸气交替出现,镜头越来越短加强了痛苦的状态,对于暴力冲突的场景快速剪辑甚至产生了闪烁效果,爱上诺玛的儿子埃利和她丈夫打斗,从悬崖上摔落,一个瞬间的面部特写和十几个景物镜头快速剪辑成一秒钟,仿佛画面都叠印在一起表达了人物坠亡前模糊的意识。冈斯采用了窗纱和剪影突出诺玛和埃利对彼此的情感,特别是诺玛和修小提琴的埃利在家门口玩耍时,将内反打的单人镜头和全景组合,形成人物相互牵连的暗示,而西西弗对养女欲望的抵抗从铨在楼梯口的绳,背负的十字架到结尾的轮回之舞,充满了宿命。
古典电影理论史上的法国印象派电影人们极为推崇的杰作之一。可以说虽然冈斯自身是介于印象派和先锋派之间的人物,甚至更倾向先锋派。但是他的作品却给予印象派的人物重大鼓舞。甚至flash back的使用方法给予了大正年代日本的时代剧以深刻影响,同时这部电影的故事本身也被改编再翻案。フランス印象主義は日本に与える「題材面での影響に比べて、スタイル面、特に技術面での影響が非常に多いことは印象主義映画の影響。機関車の疾走の輪、鉄道のレール、水蒸気が吹き上がる煙突、機械のボードの指針、ノルマの不安な顔などのショットを交互に切り替えによって、次第に早いになったモンタージュを構成させた。この場面は、描かれない時間の加速な運動を具体化にさせたのみならず、それに伴っている主人公の高騰なエモーションも観客に感じさせた。
冈斯用电影语言(风光加人物叠印)传递其他艺术(《第十交响乐》/音乐、《我控诉》/诗歌)感触实验的结束,而且反过来借助文学语句突出情境内的感情。与以往追求情节感不同,冈斯在这部中的情节设置是渐降的,这即不同于能够容纳丰富内容的《拿破仑》,也不比双线同进的《我控诉》,《车轮》虽有颇为曲折的剧情线和令人侧目的情感关系,但与时长相比,明显不相称,但冈斯还偏偏在做减法,在最后一幕内,剧情近乎已消泯,只剩一个相认与去世的微小情节。但情感却做加法,相比日后导演用一个镜头就能传递的人物心境,冈斯毫不吝啬胶片长度,银幕内盛下的是大写的感情聚焦,在意喻丰富的“车轮”碾压下,命运不可转的巨大张力在长时间对准人物中呈现,冈斯延宕了所有的情感时刻,近乎搬演过程中产生的是区别于普通情节剧的真情,是命运中脆弱人类的对焦。
故事像电视剧,但是手法很电影。交叉剪辑塑造悬念的技巧在火车事故的开篇已经显示出成熟,快速剪辑更成为探索人物精神状态,表现视觉节奏的重要手段,开启了印象派倚重剪辑的后半场。1、女主在两个男人之间内心抉择时,通过视点和叠印的手段进行视觉化呈现,白水面包vs珠宝汽车礼服金钱美食。2、男主看手相时手掌叠印出往昔,颇有意思。3、送女儿出嫁时,男主欲撞毁火车,短促的镜头快速剪辑,焦虑与苦闷的情绪在音乐与影像的交映下传达给观众。4、火车头撞毁之后,利用剪影表达失意的诗意段落。5、Eile掉落悬崖之前,插入了Eile害怕表情与诺玛模样的快速剪辑,单格镜头的使用根本看不清,但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死前脑海闪现回忆的情形。6、虚焦对视力衰退的表现。7、伴着氤氲而起的烟圈,铁轨在层峦叠嶂的云海间叠印,灵魂了然仙逝。
印象派杰作 大量的逆光摄影烘托人物内心 几次火车事故和埃利掉下悬崖时的快速剪辑表现力和冲击力极强 配乐好听 结尾太煽情了 西西弗轻轻地走了 就像一缕阳光在黄昏时从窗口消失 他灵魂的阴影之翼抚摸着无忧无虑的诺玛 维克多·雨果说“造物是一个伟大的车轮 如果不碾碎任何一个人便无法前行” 那铁轨中不停转动的车轮和汽笛声 见证了西西弗悲剧的一生 他对诺玛的禁忌之爱是一场幻觉 他真正爱着的 其实是他的火车 诺玛嫁给富商后 他把火车当成了他感情的寄托 儿子死后 他对着火车说“我只有你了” 最后他放下了对诺玛的执念 但临死还抱着他的火车模型 难和这个陪伴他一生的老友说再见 窗外年轻人们的轮舞也象征着他早已和铁轨车轮汽笛融为一体 永不停歇的车轮就是神话中西西弗斯永远推不到山顶的巨石 是他一生的宿命
四幕剧结构,前两幕发生在铁路旁,后两幕场景移至雪山脚下,幕与幕之间以旋转的巨轮来转场,紧扣“巨轮之下,难以逃脱”的主题。大量使用叠印,人物的主观镜头画框遮幅为椭圆或其他图形。主观性的镜头语言:西西弗模糊的视力在影像上呈现为模糊的镜头;艾利思念诺玛时,诺玛面孔叠印在背景的窗户上,驱之不去;艾利坠崖前回忆诺玛的快速剪辑,创造出一种惊人的节奏感,如同密集的鼓点。关键词——速度,以西西弗第二幕自杀式驾驶诺玛号为例,在影片里呈现出三重维度:空间上的速度(速度越来越来的火车/车轮),心理上的速度(紧张的情绪逐渐加强),表现方式上的速度(愈来愈快的剪辑)。构图上的张力:画面右方是西西弗跟随被撞击毁坏的诺玛号往下走,而画面左方是葬礼的队伍朝山坡往上走,创造了一种镜头内部的蒙太奇。
七个小时的悲剧,虽然人物关系简单,但情节跌宕起伏,有史诗般的气势。模糊镜头和多重叠化共同构成了失明的主观镜头。快速剪辑诞生了影史第一次单格镜头,也正式实现了印象派的视觉节奏。白蔷薇指的是诺玛,像是开在铁道这个不毛之地的花朵。而车轮象征着滚滚向前的命运,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它的碾压,成为车轮下的牺牲品。道德与爱情的矛盾导致了这场悲剧,组成了这个诺玛在圆心的命运的车轮。即使像西西弗一样自诩为车轮的操纵者,也只是命运的奴隶。就像那副西西弗家的画,我们每个人都是被绑在命运车轮上的死囚,接受着命运的鞭打。但最后导演还是用引导者之舞给了我们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即使命运冷酷无情,我们也要燃尽生命最后的树木,跳着命运的轮回之舞,欢笑着攀上更高的山峰。
在早期电影史中较早地完整讲述了两代人一生的故事,除了看手相的环节(56min)和部分闪回,其他部分大体上是一种线性成长叙事,轮子是车轮(the wheel)是诺玛参与的舞蹈的圆圈,也是儿子去世、父亲失明、情人离散的命运之轮,有精致的构图,丰富的社会内容,婉约的情感,清晰的画面,可以说是20世纪初一幅中下层的人伦风情画,普通铁路职工的形象、罹难孤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者的存在,像早期电影的粗朴质感一样,暗示了一个各方面(包括叙事美学和镜头语言)未被充分中产化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变更和不可预期力的世界。不知道纪德的《田园交响曲》是否收到这部影片的影响,其中父子争夺养女的情节相似度颇高,不过纪德那里失明的是姑娘,而此处失明的是老人。
4- 错失游戏规则在家怒补百年默片- - 序 四章=417分版,两个晚上不时停下来查词完成。序章高密蒙太奇特别棒,结果直入中男情绪流瞬时缓慢看得有点煎熬,叙事也多倚重字卡推进戏剧/可视化小说既视(长篇文学腔不说还插了好多添足quote),章间轮转算经典电影语汇(稻垣浩或有偷师?)末章冈斯似乎醒了,慢火稳煲表演调度与节奏恢复水准,Roue / Ronde太好哭,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p.s. 故事在今天看会有点过时(而俄狄浦斯王为什么不会),宿命论与牺牲仪式也可以看作百年前道德时尚的一种反映。而三则所谓爱情,也许只是无处可寄的情欲的变格投射。铁轨中的白蔷薇,喻厄运里顽强生长的光亮与希望。
太 完 美 了! 光听名字就可以落泪了,可能是看过1920s最出色的电影;当第一幕愁容满面的人们和蒸汽火车的混剪出点时,我就知道这部电影注定不凡。后来发现这部电影,从感情到叙述、电影语言,处处都无懈可击。最让我吃惊的还是演员们现在看来都不算刻意的表演,也许是当时没有配音技术,所以每一位演员都要表演得更加卖力,但往往是这一点更加触动人心……/Creation is a great Wheel which cannot move without crushing someone...工业时代的齿轮隆隆转动,却很少有人看到其下被碾轧揉碎的心。真希望现在的电影还可以做到在画面绚丽夺目的同时还能让人大哭特哭,反正我很少看到了
影片由两部分组成,总计4小时23分钟,暂列个人所看第一长片。感觉印象派的导演(冈斯)就是在玩电影,什么镜头遮罩(圈入圈出、圆形方形的局部显露等)、特写、叠印(巧妙的表现意境)、快速剪辑(越来越快的镜头拼接甚至单格镜头,快节奏的律动调动情绪十分激烈)、多重视域(一个画面由分割的多个画面组成)、推拉摇移运动摄影,各种技法疯狂操作充分体现人物主观性情绪,和好莱坞一板一眼的公式化电影形成鲜明区别。第二部分还在阿尔卑斯山脉拍摄,伴随着男主Sisif苍凉苦逼的面孔,2个多小时后视野突然开阔了起来,这种感觉真是美妙......而且长大的女主让人想起《祖与占》里的卡洛琳,同样的小胡子,同样的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