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红楼梦 袁秋枫
中国古典名着《红楼梦》,歷来不少电影人搬上银幕,以尝心头之好。导演袁秋枫这一部黄梅调的《红楼梦》被誉为电影经典之作。音乐大师王福龄的音乐,把宝黛之恋的悲情带上高
中国古典名着《红楼梦》,歷来不少电影人搬上银幕,以尝心头之好。导演袁秋枫这一部黄梅调的《红楼梦》被誉为电影经典之作。音乐大师王福龄的音乐,把宝黛之恋的悲情带上高峰,居功至伟。值得一赞是编剧易帆和导演袁秋枫高度概括了大观园众生相又突显了宝玉、黛玉和宝钗的三角恋,悲剧制造者王熙凤以掉包拆散了金玉良缘,宝玉成婚夜,打开迎婚花轿,发现黛玉芳踪已渺一幕,当年女性观众抵受不住悲痛也当场晕倒。黛玉葬花,晴雯之死等场面,拍出人世悲凉,歌影动人。花旦阵容,一时无两,有乐蒂的黛玉,莫愁的晴雯,高宝树的王熙凤,丁红的薛宝钗……值得珍藏之作。
《红楼梦》下载观后评论:
模型宅第开场(兴许是意外地creep),主轴聚焦在黛玉(乐蒂)宝玉(任洁)爱情,还有后来出现的人和佳宝钗(丁红),以及家族内耳语与盘算(尤其花袭人〔丁宁〕、王熙凤〔高宝树〕);中点,黛玉怀疑宝玉移情别恋,紫鹃告诉宝玉林可能走,「我不要他们把林妹妹接走!」(屁孩反应= =),却弄巧成拙让上面在「为他好」下使掉包计:交叉共时异地,林焚稿咳血而死vs宝玉以为要娶黛玉,一掀红盖极尴尬;宝玉哀悼黛玉,紫鹃回唱,两人唱了13分钟⋯并有叠印闪回,交代宝玉对黛玉的思念后,出家收尾。庭院随季节变化,黄梅调作为旁白评述(「好一条掉包计」)与角色(加强情感时)唱和。片中任洁饰演的宝玉由凌波代唱,后来《梁祝》则演祝英台的丫鬟,情何以堪XD 邵氏早期宽银幕彩色片实践,稳稳的,只是唱戏节奏慢又有点烦。

我算是红楼迷吧,相关的影视作品也看得不少了,承认这部电影没有看完,原本以往这类情况我不写评论,因为没看全没有资格多嘴,但这部觉得即便没看完也完全可以说一说。开篇黛玉的轿子从正门进,我忍了(开始怀疑导演根本就不懂清代贵族府邸的规矩);贾母对黛玉说你好,我再忍;王夫人向黛玉介绍凤姐说“学名王熙凤”,我快忍不住了;看到宝玉带着硕大一块青玉,我实在忍不了了,果断弃片,再看下去估计自己会骂人了!这么大一块石头请问如何“衔玉而生”,贾宝玉出生时嘴要有多大才能放得进这块玉,导演请你示范一下成年人的嘴塞得进去吗,谢谢!

看的彩色高清修复的字幕版,体验较好。如果将《红楼梦》这上百万字篇幅的鸿篇巨制改编成一部一百分钟左右的电影,实在是重大考验。一般,这类电影只能压缩,萃取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故事。而大家最了解,兴趣最大的,一定是宝黛爱情,这部电影也不例外。主题自然会被精简成才子佳人的爱情不被封建家长成全,在王夫人、王熙凤、袭人等恶势力的从中作梗下,扼杀了美好的爱情故事。拍成这样,也不出奇。不过令我欣赏的是这部作品的服道化,在60年代的香港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已经是很难得了!

冲着天赐美人乐蒂而看,但无论是选角、造型、剧情、唱段,都分分钟在赶客。丁红眼瞅着可以做宝玉他二姑居然饰演了宝钗,真是omg。金石良缘、宝黛初见、潇湘诗社、黛玉葬花、调包成婚,这一折折戏单独铺陈开来都值得玩味,而在九十分钟的浓缩下如同走马观花过场戏,人物的性格几乎只能靠观众已有的认知来感受,好在是家喻户晓的巨着,倒也没差。只是可惜了乐蒂,无论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她都没遇到那个更好的贾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别了,乐蒂。

还没有越剧版的好呢,除了黛玉其他都好丑,乐蒂扮相和黛玉比总觉得差点。宝玉扮相和傻小子一样,和黛玉一比简直是小弟弟,尤其宝钗,这扮相明显是个阿姨了,王熙凤居然还在大庭广众下对黛玉当众抢白来句我还说不得你了,雷死我了,这是王熙凤会说的话吗!还有这个袭人心机太重了,整个脸上就写着我要做宝玉的姨娘,要把黛玉踢出去的样子。黛玉剧中又表现太敏感。原来贾母演员是尔东升他妈啊,傻丫头是沈殿霞。王熙凤是邵氏梁祝的师母,一点没看出来,贾宝玉是银心,原来配唱是凌波啊。

现在看这个六十年前的红楼梦版本,最亮眼的当然是乐蒂版林黛玉,真是漂亮啊,一出场就让人惊艳,但其实乐蒂的面相有点过于刻薄,这版林黛玉外表的虚弱感也不太看得出来,都说这版宝玉不太行,其实倒还好,任洁有英气演出了宝玉的少年气还是不错的,但矮是的确矮了一点,这版的薛宝钗、袭人、紫鹃也都不错,但贾母、王熙凤、晴雯就差好多,惊喜的是傻大姐竟然是少女时代的沈殿霞扮演,而茗烟竟然是胡金铨出演,算是意外的彩蛋了,当然,最佳可能还得数王福龄的给全片配的黄梅调了吧?

如果只拍一部红楼电影,我来列个流程公式:宝黛初会➡️琪官事件或金钏跳井➡️宝玉挨打➡️拒之门外➡️黛玉葬花➡️紫鹃试玉➡️凤姐献计➡️黛死钗嫁➡️宝玉哭灵,当然先后顺序会有一些小区别,但基本大差不差。只说这部电影,确是我目前看过的最烂红楼电影:最没演技的宝玉,最没灵气的黛玉,最没情商的袭人,最没贵气的贾母,最没气场的宝玉挨打,贾政竟然都没亲自动手。布景唱词尚可,其余皆失败。
本片根据同名名着改编,编导大刀阔斧地删改,只是保留了宝黛的故事的框架,在场景,对白都有很好的发挥。虽然限于黄梅戏的表演方式,但基本上还算流畅。古典美人乐蒂扮演的林黛玉娇弱秀美,眉目之间有一股淡淡的哀愁,深得原着神韵,也很好地化解了剧本的许多侷限,至于任洁扮演的贾宝玉个子瘦小,虽有越剧身段,但却和乐蒂并不相衬,因此发挥一般
《红楼梦》有但不止于爱情悲剧,电影篇幅短把重点放在宝黛情上也情有可原,但好多人物也由此扁平化了,没有丝毫魅力可言,好像除了宝玉、紫鹃、雪雁,其他人都在欺负黛玉,例如:当着黛玉的面拿她跟宝钗比,嫌弃她光会作诗不会处事、金玉良缘就是好啥的,黛玉被气走后又说人家小心眼,说实在的这种没分寸的话谁听了也不会高兴吧??
邵氏补齐第11弹:对这个题材本身不是很感兴趣,所以也就随便看看了。乐蒂虽长得漂亮,但片子看下来却没有之前倩女幽魂看着带劲儿。没看过原着也没看过原来的电视剧,算是头次接触这个故事吧。还真确实不好我的菜。另外黄梅戏齐唱这种形式感觉不是很好,如果说独唱能起到推进剧情的作用,那齐唱则没有太多这种感觉,反而觉得很乱。
制景、美术,服化道精良。胶片4K修复版非常享受。黄梅调戏曲电影可进收藏馆。编导组对红学研究不深入,主旨理解肤浅。人物魔改,很多细节甚至有错误。错误不仅有悖于当代主流红学,放在当时也应该是硬性错误。邵氏这一支儿上还能串联出下一部。优缺点如此明显,但还是值得一看,60年代的戏曲电影能做到何种地步。
这编剧和宝玉的演员能气死原着党。。。真的只能看乐蒂了,音乐在黄梅调电影里算是上乘。顾媚演金钏,还有17岁的沈殿霞出演傻大姐。。。一共29段唱词,有凌波顾媚独唱的分别9和13段,另外还有薛宝钗/袭人/王熙凤/紫鹃唱段不知道是谁唱的。黛玉焚稿那段的高音有够吓人,难怪顾媚被王福龄逼到倒嗓。。。
虽然看着有点点累,但不得不说布景、服化道都太精致了,宝黛也都好好看,宝玉小小只头好圆眼睛大大的像个七岁的小孩!看她演银心的时候就超喜欢了。黛玉,乐蒂淡妆比小倩里的浓妆美多了!越看越觉得漂亮,不过最好看的还是梁祝里扮男装的时候??(哎又来改分了,看完一直在回味,实在是过分美丽了!)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