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巨人 黄然
影片受欧洲真实事件启发而创作,从一起连环杀人案调查展开,导演以独特视角将故事聚焦于病人、医生和警察之间的“三重奏”。在漫长的调查过程中,三人慢慢陷入了复杂的情感
影片受欧洲真实事件启发而创作,从一起连环杀人案调查展开,导演以独特视角将故事聚焦于病人、医生和警察之间的“三重奏”。在漫长的调查过程中,三人慢慢陷入了复杂的情感连带当中,对“真实”的领悟相互纠缠,最终踏上一段让人意想不到的旅程。
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 最受注目影片(提名)黄然
第4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 最佳影片奖(提名)黄然
#HIIFF
前面还行,后面不知道重点在讲什么,叙事太差。映后交流会导演说在瑞典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疾病是社会的问题而不是个人的问题,很高兴他提到了这一点,但可悲的是,目前世界上很多地方还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普通人”也无法真正共情“边缘群体”,就像导演自己说的那样,他觉得瑞典是一个“奇怪”的国家。(导演一开始的意思是男主到底有没有杀人大家可以自行想象,但是最后一个观众提问的时候他又回答说男主并没有杀人一切都是他的幻想,至于到底是什么,只能由大家自己分析了.....)
没有一秒钟同情过这个主角,他的外形、言谈、行为无一不令人厌恶,跟他是不是恋童强奸犯无关。心理师也让人喜欢不起来。只有警察是有些动人的。不孕、酗酒都成了浅薄的符号,用来表现某种普遍共有的心理问题。混音也极差,台词做得很厚,重重的回响下根本听不清。配乐音效也用得很滥,且音量巨大……有时都得捂上耳朵。这种整体毫无技巧全凭符号化的表达导致你很清楚他想说什么,因此你更清楚他根本没说清楚。
真实事件面目模煳,作者有自由去取舍信息进行创作,也理应面对随之而来的伦理争议。导演既想拍成洗冤录,那电影注定是立场先行的,可他追求模煳和摇摆的艺术手法又让一切变得费解且矛盾。他可以不是杀人犯,但他娈童的事实依然存在,为了程序正义而忽略既定事实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当你把他塑造成therapy的“受害者”的时候,或者用“巨人”这个飘渺的概念来伪饰的时候,请多少有些敬畏之心吧。
#海南#开篇的电影视听语言实在是非常惊艳,摄影剪辑节奏构图音效都不是中国团队能够组建的高级水准。整体比较冗长,但是随着精神病患者思维突进,观众跟随警察心理医生患者的三角关系,逐渐进入一个迷雾重重的内心世界。导演是消失了多年的知名行为艺术家,八年前入围戛纳短片竞赛因而认识的拍摄团队。女主出演过鸟人,每个演员的演技都一流,非常工业化的艺术作品。入围华沙还是觉得有点可惜。
#HIIFF# 完成度很高,摄影和声音的处理都非常细腻,运动镜头克制且精准,然而导演所说的瑞典人处理案件会聚焦于社会层面的调查在影片中变成了大段的自我言说,自我言说对于精神病人犯罪的社会原因探索还是比较单一,本该为病人的行为动机刻画多方面角度的心理医生和警察也只是展现了结果,三者之间的联系也有些莫名其妙
没法评,演员满分,摄影、美术、声音也都不错。但剧本、台词、逻辑等都存在很大问题。电影是有独有的表达方式的,不是把技术的活儿干完了,再套上一个“我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故事”的解释,就达到了电影化的创作标准。
#4thHIIFF# 感觉是光顾着凹造型了,过于强调一些风格化的东西,导致叙事上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关键是所谓的风格也没带来什么特别独创的观感,到最后已经不关心人物在讲什么了。
补评价,从第一部长片来讲还算不错,剧本算比较OK,支点再强些就好了,导演在剪辑上有想法是好的,但是技法上实在看不出中间加空白的必要,建议之后可以找老牌剪辑师合作
以为他会最终了解清楚自己的过往,结果最后来个推翻所有供述??一开始以为是不愿意回归社会编造案件,但是细节又都能对上,感觉就是在耍观众呢?到底要表达什么?
#BerlinaleEFM 7/10 三次虚焦,四位父亲。Aftermath, sympathy. Low key.
男主真的让人同情不起来 Anna为什么可以这么圣母 这么好的卡司…@Locarno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