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志不穷,有物理学天赋的蒙古少年渴望赢得学术奥林匹克竞赛。不过,试图以知识改变命运之前,先要接受现实考验:单亲酗酒母亲回乡工作,他坚持留在乌兰巴托继续学业,但为确保弟妹温饱度过寒冬,迫不得已从事非法工作。普尔芙达莎第一部长片,成为首部入选戛纳某种观点单元的蒙古视频,以朴实镜头捕捉少年陷于追求个人理想与肩负家庭责任的两难窘境,对照蒙古在保持传统与寻求发展之间进退维谷。沉而不哀,苦中有乐;希望,留给逆境自强的人。
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佐尔贾戈尔·普尔夫达什
第76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导演首作奖)(提名)佐尔贾戈尔·普尔夫达什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 “媒体关注电影人”最佳表演巴特楚吉·乌尔萨伊赫
《如果我能冬眠》下载观后评论: 抽象乐子人给处于现代化转型期的蒙古妈妈开的前现代药方也特别抽象。实事求是讲,没看出这位蒙古少年的数理逻辑有多强,那场戏剧化的主权之争反而暴露了失意知识分子「弱家无外交」的小家子气:给臭小孩弄个热水澡就能把特异化的前现代游牧生活方式代理人收买和搞破防。明明是家庭内部矛盾,非要向外(情绪输出)转嫁矛盾,谁稀罕你那个以「缰绳和大脚趾」为原材料的祖传秘方?大概只有被逆向民族主义叙事洗了脑的激进民族主义信徒才会把这些不合时宜的精神性遗产当作救死扶伤的现代性法宝。作为一个抽象的主体性符号,它只能给部分身份认同者带来一点情绪价值。显然,从维系亲密关系的角度讲,一双「运动」鞋都比它有实用性价值。从症状上看,蒙古少年或许染上了「过度独立」病毒:还没学会走路就想「一步登天」溜冰跑,这后面藏着他对展示脆弱的恐惧。
最讽刺莫过于社工来“扶贫”,你以为主角一家有救了,结果是来安装什么过滤器,明知主角家里没煤没电,过滤器根本没卵用,几个人还在那装,对真困境只字不谈,领头社工长吁短叹转移话题的本事炉火纯青。政府豢养的社工只关心完成任务,不关心扶贫脱困,不是因为社工没同情心,而是官僚体制根本弊端——用指标培养虚伪的灵魂。看看我是布莱克,看看城堡,官僚体制如是,放之四海皆准。人类真正能够依赖的是小共同体之间的互帮互助,是彼此共度了空间与时间,在双向了解中产生的发自内心的善意,片中的邻居老大爷即是这样一种代表。电影或许无心插柳,但将社会现实凝练出来的过程必然是一种政治表达,而电影完成得很有效,这是我去看之前没有想到的。孩童的纯真在于苦难的概念尚未形成,他们能适应任何生存环境并从中发现乐趣——电影没有卖惨,这也很好。
很喜欢电影的名字,完完全全能感受到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如果我能冬眠,因为春天总会到来,只要春天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好像生活中所有的苦难只需要那么一些喘息的气口。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很杂糅,对于从小在西北小城长大的我,就像是把我的生活体验,我爸妈的生活体验和远在蒙古生活的电影人物的生活体验在另一个时空捏成了一部电影。茫茫的雪原和干枯的树木,看着遥远的大学幻想然后参加竞赛,烧煤炭和树枝在寒冷的冬日,表弟表妹们的脸,一切都如此真实。导演好像没有什么技法,平平淡淡,配乐仿佛也是从我对蒙古音乐的刻板印象里拿出了几种代表性的音色,一切如实地记录生活中的那一点小圈套。但是让人莫名地释然,这又远有近的人生啊。
#hkiff@ TS 挺简单温暖的故事。男主遇到的基本上都是很好的人啊,帮他想办法赚钱的朋友,主动给予他帮助并疏导他的邻居爷爷,心疼他所以去卖手链的天使妹妹,鼓励他发展天赋并对他的冒犯一笑而过的老师……也因此最后的圆满比较顺畅。但是母亲这个角色的设置也太边缘化背景板了,大男主中心作品的通病了,感觉就是只想了一个不负责不工作的母亲的人设再无其他,完全没有去思考具体的塑造,母亲仿佛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仅是一个工具。明明在这个故事中,母子关系的描绘是核心,母亲也是诸多问题的关键,可是完全没有什么笔墨,最后母子和解得也很莫名其妙,作为观众心中有太多疑虑了。
2024siff#如果说风之城是对蒙古少年成长的一次浪漫主义彩绘,那么本片就是对蒙古少年成长的一次现实主义白描,主人公想要逃离这里却抛不开家庭责任以及对家人的爱,想要通过自己的天赋要多更大的世界却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打工糊口,想要有尊严地成长却最终一次次不得不接受他人的给予。在狗狗坟墓前崩溃流泪很让人动容!结尾大特写看向成绩榜,非常明显地视线从下逐渐向上移动,嘴角露出淡淡的微笑,留白做的真好:历经磨难的少年或许金榜题名从此能够改变人生,也有可能名落孙山却意识到成绩并没有那么重要,凭借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本就值得骄傲。
#hkiff48 前4/5原本心情平平,感觉有点刻意写得太过苦难,但最后1/5还是重击我心,“这样我就被打败了”“被什么打败”“我不想一世乞讨”“孩子你不会一世乞讨的,但你现在需要帮助而已”“痛哭吧孩子”。一个早熟的孩子,从仍抱持希望到被苦难挫到绝望,或许该庆幸剧本给了他遇见两个真心的帮助他的人。总是能被这些纯粹真挚的情感打动,也很久没有被一部电影一个人物的成长所牵动情绪至此,看到他最后坚持参赛考试,满心为他祝福祈祷,看见放榜时他终于露出的笑容,心悬之石也得以放下。/ 电影里拍摄的蒙古好美,想去看看了。
2.5星。中间一度认为这是蒙古版的“我的兄弟姐妹”,再把一只狗连带着饿死的故事。好多剧情在十几年前的国产剧里似曾相识。男主最后突然懂得示弱和表达爱了,算是圆了一点成长线,但这转变也太快了吧。母子这条线妈妈的角色被完全工具化,以至于到对妈妈说我爱你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自我阉割。导演提了很多其他的线,伐木偷窃,儿童援助,现代化与乡村,宗教,但只是简单呈现,感觉导演没有这个能力把他铺展完成好。男主的演技总让我觉得生硬,配乐和几处的摄影加了一点分,结尾的处理不错,没有呈现考试的结果。
(HKIFF48)整部电影印证了一句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很生活很朴实的剧情片,其实这样的电影类型这样的案例有很多,这部电影其实没有那么有新意了,很多电影叙事已经有成千上万个像电影主人公乌齐这样的孩子,要不然就是父亲或者母亲离世,然后一个人撑起全家,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起居,得到了社会的资助,得到了邻居的雪中送炭和援助,得到了老师的倾囊相授,最后一刻,当自己家的狗去世,成了压垮乌齐的最后一根稻草,令人泪流不止,整体来说是感人的,但是影片缺乏开头说的新鲜感,所以给7分吧
少年的坚韧、聪慧和固执总是让我动容。影片的开头让人想到《我的阿勒泰》——灵动的鼓点,开阔的视野,黝黑的皮肤,亚洲人的面孔,听不懂的语言,民族的服饰——只不过是反转版。反转到了绿草如茵、随地就能睡的另一面:生活拮据,屋里和屋外一样寒冷,四个兄弟姐妹同分一碗泡面……映后见面会时导演说:kids can happy for nothing. 小孩子过得再差也会快乐。但这不是真正的幸福,孩童的纯真需要被守护,生存的困境、贫富的差距和教育的匮乏需要被看见。
非常值得鼓励,也非常动人。和去年巴基斯坦首度入围戛纳的Joyland不一样,这片子受以戛纳系为代表的西方文艺片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从环境、语言、故事的内核,都非常去西化,音乐也是呼麦和马头琴,非常有风情。故事很传统,有点像励志传说或讲了很久的老故事,一个男孩要突破一些生活的困难长大成人。结局虽然有点太HE了,有点童话,但是不影响整体,看到最后被贯穿始终的朴素感动。演员优秀!在世界上那么多大国眼里看不见的小国家里埋藏着如此多的宝藏演员。
整个片子非常压抑,观众跟着男主一样被生活压得喘不上气来。如果我能冬眠应该也是指如果男主能从这样的生活中抽身一阵吧。我特别喜欢在如此悲惨具有压迫感的片子里,还依然有大量美丽的雪景镜头,有男主和同伴们玩耍的镜头,或许只有那时才能意识到原来男主其实也不过是个孩子吧。物理竞赛金牌,一个虚无又遥远的希望,但男主却紧抓着不肯放手,因为这或许是生活中男主为数不多能自己抓紧的东西了吧。结尾没有呈现竞赛的结果我觉得还蛮酷的。2024-6-23看
#HKIFF IS# 不过是个轻盈的故事,涉及到的议题都浮皮潦草一笔带过,最后收束到一种最简单的和解,但在永夏之地意外看到蒙古国绵延的雪山还是会动容。因为曾经被迫住过新疆的下雪天漏风的毡房,所以对这一家人的无人知晓式的痛苦完全能够感同身受。可惜导演影像天赋平平,无法将寒冷的刺痛带给更多人。可是我仍然认为聪明而敏感并不是穷人家孩子的累赘,反而有毒的男性气质才是问题的根源,可惜连女导演自己都无法意识到吧。
第三部蒙古影片,依然很舒服!班上少男少女们笑呵呵的样子一下子感觉“杨柳青年画之类的胖娃娃最早是始于元代人物图像母本吧?!一模一样啊!” 同样是转定居丧偶酗酒的母亲,剧情片里女导演的视角呈现出来会更有人文关怀,又恨又怜的角色。奥赛的事很衬最近的天才中专少女,希望有梦的孩子们都能被不严酷的对待,终有所得。邻居爷爷好温柔。一定要拥有并学会口弦琴啊!最终也没说名次怎样,已经不是重点。小朋友们好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