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金都 黄绮琳
《金都》以坐落于太子的金都商场为背景,商场以售卖廉价婚礼商品闻名,电影的主角莉芳在商场的婚纱租赁店工作,与另一婚礼摄影店的年轻东主Edward拍拖七年,Edwa
《金都》以坐落于太子的金都商场为背景,商场以售卖廉价婚礼商品闻名,电影的主角莉芳在商场的婚纱租赁店工作,与另一婚礼摄影店的年轻东主Edward拍拖七年,Edward被视为莉芳的白马王子,结婚似是迟早的事,但原来莉芳有个不能结婚的秘密。
「婚姻」一直被描绘为爱情的大团圆结局,三十开外的女性除了结婚生子,似乎没有出路。电影以太子的平民化婚庆圣地金都商场为背景,三十多岁的婚纱店员为了应付男友催婚,逼于处理早年为钱假结婚的烂摊子。每天都离不开婚嫁话题的她,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向?
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黄绮琳
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朱柏康
第14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导演(提名)黄绮琳
《金都》下载观后评论:
挺好的一个可以引发对关于婚姻的思考的故事,电影中张莉芳与杨树伟,一个差点步入婚姻,最后挣脱婚姻,一个视婚姻为牢笼,珍爱自由,却因为女友怀孕准备步入婚姻,最后俩人婚姻的看法却调转过来,张莉芳与杨树伟在商店里的对话,似乎在努力确认某些答案,寻找某种认同。Edward真的是张莉芳的Prince吗,明明都不懂对方在想什么,Edward对张莉芳缺乏信任,甚至极具控制欲,Edward妈妈又常擅自干涉他们的生活,因而邓丽欣饰演的张莉芳呈现出一种厌倦、乏腻、茫然的状态,这大概就是被婚姻所剥夺了自由的状态吧。结婚真麻烦,它牵涉到的不止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的事,还有各种各样的琐碎事。婚姻让你失去什么,得到什么,而你到底渴望从婚姻中得到什么?最终还是回到一个终极的问题: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人生?

有d镜头几似下《重庆森林》,日常嘅琐碎生活拍得好闷。描述阿芳与妈宝男嘅矛盾亦不过系咸丰年代嘅话题(导演仲系《叹息桥》度表达过类似嘅内容)。杨树伟个段最奇离怪,充斥满某部分hk人嘅狭隘偏见。你讲wechat畀人监听,咁你听过棱镜门未?仲有啊,杨树伟如果系咧种经济条件嘅人咧,佢连落翻去嘅钱都摞唔出啊,边弗有钱去LA啊?没畀心机去认真了解过内地嘅生活,就用赤贫嘅想象力表达出可笑嘅场景,好心你啦,架下唔系80年代啊,拍金都d景咁真,点解拍内地d景又咁fake咧?点交功课啊导演?“xx人都没口齿嘅”“我惊佢溶佐你啊”虽然唔系唔讲得,但是咁偏激嘅话或者系佢地嘅真实谂法。没试图了解过他人就肆9但落顶帽畀人,咧个就系你地引以为豪嘅先进文明?

另一种政治隐喻的剧作写法。结婚/不结婚,背后深层的其实是中港关系中的「自由」。一纸契约是否会五十年不变?「我地一直都系这样。」结婚会失去自由,但问题是,不结婚就会想得到理想的自由?这才是剧本最有趣的地方。最讽刺的是,一个大陆人渴望拿到单程证就会觉得是自由,质问一个香港人不懂得自由,而香港人会反问自由的定义是什么,微妙的不言而喻。龟的象徵意义,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都是被困住,所以「放生」象徵着的就是女主的归宿。但结局反而很暧昧,她真的离开了么?点解仲要买大张的餐桌,这个虚伪的反抗是做给谁看?值得玩味。另外似乎有一条隐藏的女同感情线,其实张丽芳是深柜?朱柏康奉献了近年港片最令人深刻难忘的男主角演出!

2020.10.29 四星半,好喜欢。“我不爱他还和他结婚算不算假结婚?”幸好她没有嫁给他。男主又丑又胖又妈宝,连吵架被邻居拍门都要她去应门,多么没有担当。看到她最后悠然自得地品尝一碗面,终于可以不用理会男友的夺命连环message,下单了自己喜欢的桌子而不是未来婆婆喜欢的。虽然我在他冒雨去买龟的时候泪崩,可是他改变不了,也不知道她要的是什么。PS 那个去她店里试婚纱的闺蜜,是她曾经的爱人吧。她为了和她搬出去租房,离开了原生家庭,需要钱付房租才和大陆人假结婚。邓丽欣好美,记得当年看过她好多电影。喜欢她唱的片尾曲「金都」。

不同于国内红本,像领一份证明已婚身份的证件,香港的结婚证是薄薄的一纸合同,不需要未婚证明和户口本,只需公示15天,双方各带一个证婚人就可以去市政厅签合同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结婚极其便利,却也充满仪式感,你可以轻易和另一个人结婚,但也得承担婚姻的重量:失去自由,与另一个家庭捆绑在一起,在寒冬或是互相取暖,或是挤在一个屋檐下互相忍受。影片中这样的关系太窒息了,分分钟打包发豆瓣劝分小组。

细节精致,可读性强。邓丽欣为代表的木木的港女形象也还蛮有意思。大陆人拿身份假结婚引发的故事,一个可参考的地缘政治—文化书写的蓝本是《喜宴》,本片在个人笔触上更细腻,但女性经验和政治寓言放在一起也有些失衡(也就是故事可信度太差)。编剧就是编剧,读的是大波波的电影诗学,帖的海报是查理•考夫曼编剧的暖暖泪含光。香港一批的编剧转导演的创作者值得关注,在当下确实是一股力量。

七分。导演设计了很多心思在首尾唿应上,乌龟、毛衣、餐桌,从最开始阿芳的妥协到自己去决定,大陆男人在这段过程中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自由的渴望是阿芳从没考虑过的事情。台词是电影中很大的亮点,争吵的部分看似生活化,但最能体现出阿芳在婚前的矛盾,Edward 的“孩子气”。在场景的选择上也很巧妙,特别是阿芳和大陆男人的见面的几个场景。
在香港的时候很喜欢看港铁站名的中英对照,“太子”的英文是“Prince Edward”,电影的英文译名拿来套用,也很贴切。一个把“自由”挂在嘴边的大陆男人,和一个在极度自由的香港却被生活禁锢的港女,以及一个明明不自由却乐得自在的妈宝港男,三个角色的不同状态,杂糅进对两地差异和身份认同的讨论,达到了一种很客观又真诚的表达效果。
男主作为一名婚庆策划,见过那么多准新人的各类情况,怎么还会在自己婚礼前如此缺乏耐心?以及附着在画面里的莫名的迷影梗,全都是画蛇添足。李安好歹是通过调度和构图表层加暗示的构筑出一个复杂多义的文本,您这除了俩演员在那尬演,还有啥视听呈现?各个阶段的情绪丝毫没有细致切分,只会让欣姐摆一张司马脸,这是导演对演员的出卖。
H K真的好会拍这种细腻的故事,大陆人的设定有点奇怪但其实又像是笼中理想化的无翅的鸟,把追求自由挂在嘴边但也不明白自由何谓,反复碰壁,妥协。给我的感觉就是,婚姻的价值,自由的意义一直以来都被纳入人类的思考范畴,但最后又难免落入被认作正常的行为方式。真的好喜欢这种,陆港关系被一种生活化的方式连接。
8.让人惊喜的处女作,这么年轻的导演,却成熟老练,很多细节,包括人物内心细微的变化都拿捏着相当准确,主人的心理演变不慌不忙,当你觉得可能会爆发的时候,它不,然后继续往前便会觉得还不是时候。摄影的角度也好,看得出都是精心设计但却不留痕迹。演员表演到位,又懂得留白。呈现出不一样的港片。
3.5现实就是,你以为这样那样会很不错(比如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买楼结婚云云),其实那种生活也未必幸福、不过那种生活也未必自由。恐婚恨嫁种种情绪,只是我们对于选择这些事情本身,感到焦虑罢了。此外,是不是有调查表明,拍拖多年未结婚,就真的不会结婚惹。
评分好高,还是得奖作品,为什么我却觉得刻板印象好浓,剖析的问题挺浅薄的。女主就是一个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又不想一成不变的迷茫的作女。。。。。。既然是给父亲看的电影,应该对导演有自己的纪念意义吧,不适合作为普罗大众的共识。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