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库尔特·霍夫曼 编剧: Heinz Pauck / Günter Neumann / Hugo Hartung 主演: Kirsten Hansen / Vera von Lieven / Hans Boeckel / Bruno Tiches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西德 语言: 德语 上映日期: 1958-10-28 片长: 108 分钟 又名: Aren‘t We Wonderful? / 神童 IMDb链接: tt0052400 我们不美妙吗?的剧情简介 · · · · · · 西德影片《神童》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库尔特·霍夫曼制片、导演,布莱希特体系,从整体结构到一些细节,都是值得研究的经典。影片获第一届莫斯科电影节金奖。 汉斯和布鲁诺两家是邻居,布鲁诺从小到大特别能向上爬。1913年,在德国尼兹河的一个小镇上,正在隆重进行莱比锡大战的百年纪念会。纪念会上,人们兴高采烈地参与一项施放热气球活动。此时,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汉斯·勃克和布鲁诺·提休斯都尚值年少,原本是邻居的他们也一起参与了庆祝活动。两个小伙伴试图偷偷地爬上热球,由于灵巧程度的差异,汉斯没有成功,而狡猾的布鲁诺却顺利地进入了吊篮。不过,后来升空的气球在途中突然泄了气,于是乘热气球的飞行活动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布鲁诺归来后,能说会道的他不仅隐瞒了气球失败的过程,竟然还大胆编造出受到德皇威廉接见的弥天谎言。令人未曾想到的是,这件编造的故事居然经发酵后出现了奇迹!原来,见有机可图的校方竟然对撒谎者大加赞赏,布鲁诺于是一举成名,成为“神童”般的孩子。 随着岁月的流逝,长大成人后的布鲁诺,依然沿着狡猾无耻的老路前行,因其善于钻营而成为一个政治投机的无耻之徒。二战前,他拍有钱的犹太人马屁。纳粹法西斯上台后,他又紧跟希特勒,成为反对犹太人的急先锋。二战结束后,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德国上层社会的名流。 而昔日的伙伴汉斯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做人之道,在度过困苦的二战艰难时光后,供职于一家报社。他目睹和了解到布鲁诺为纳粹张目的丑行,于是愤然发表文章揭露布鲁诺的丑行。老羞成怒的布鲁诺到报社对汉斯兴师问罪。但是,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使得他们发生了激烈的舌战。讹诈未果,布鲁诺又吃了个大大的钉子,狂怒之下快速离开报社。当他离开汉斯的办公室下楼时一脚跨进损坏待修的电梯口,掉下去再也上不来了。而汉斯的孩子在茁壮成长。 1962年年底,西德影片《神童》在江苏各城市放映。这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它以其新颖而独出心裁的剪接方式令国内观众耳目一新。某种意义上,《神童》也是上译配音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在中国译制片配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主要配音演员是赵慎之(配凯斯顿小姐)、毕克(配汉斯•博克尔)邱岳峰(配布鲁诺•梯休斯)、和于鼎(配旁白)。这部电影配音的唯一瑕疵是男主角原女友维娜的配音。这个角色是祝希娟配的,当年,祝希娟因扮演了《红色娘子军》的女主角而红极一时。不过维娜是个分量很轻的配角,相对于整部电影的配音绝对是瑕不掩瑜。凯斯顿小姐是一位丹麦姑娘,她美丽、开朗、温存而又忠贞,并且稍带几分调皮,她的形象当时迷倒了一大批青年观众。凯斯顿小姐的迷人之处,相当程度是通过她的台词表现出来的。赵慎之则以她特有的音色极大地增添了这位丹麦姑娘的魅力。凯斯顿小姐的声音形象,无疑是上译最有魅力的女性声音形象之一。因此,她的台词在许多人记忆里经久不衰,有些台词我甚至至今还记忆犹新。我记得凯斯顿小姐跟男主人公汉斯• 博克尔是在一次大学生化装晚会上结识的。那个晚会上,汉斯独自一人坐在一边看书,这个丹麦姑娘突然跑过来,一下子坐到汉斯的腿上:“快救救我,有个大胡子在追我。”(赵慎之)多好的理由啊,就这样,凯斯顿坐到了自己已经看中,却还未相识的有些书呆子气的汉斯的腿上。 “第一,我正在吃斋,第二,不能随便往生人腿上坐。”毕克一本正经地对这个似乎有点冒失的姑娘说。 “反正这儿没人坐。”(赵)。 “你怎么说话时嘴里老像含着个东西?”(毕)。 “我不是本地人,我是丹麦人。”不知究竟是德国人古板,还是汉斯古板。对一个姑娘示好的表示,汉斯竟无动于衷。难怪凯斯顿要说 “今天吃斋真没意思……”不过,话说回来,凯斯顿看中的就是汉斯身上那种“书呆子气”。 汉斯住在一所公寓里,和其他房客共用一间盥洗间。每天早晨,他总是等一位女房客用完后自己再用。一天,正在等用盥洗间的汉斯,看到盥洗间的门一开,出来的不是原先的女房客,而是曾经在化装晚会上曾猛然坐到自己腿上,“说话嘴里像含着个东西”的那个丹麦姑娘。 汉斯一楞:“怎么是你?”(毕) “对,是我。”(赵) “告诉你,我最讨厌女人跟在后面追我。”(毕)这位书呆子竟然对这位人见人爱的姑娘这样说。这下可把凯斯顿说窘了。 “我可没追你,这儿某某某(记不起来了)小姐结婚了,我租了这房间。再说我也不会追你……明天起,你先洗(澡),洗完了我再洗。”(赵) 看来凯斯顿听了汉斯的话有点生气了,她那句“明天起,你先洗,洗完了我再洗。”有点气冲冲的味儿,但即便是气冲冲的话,出自赵慎之之口,也还是觉得悦耳。 汉斯不愿意加入纳粹德国的军队,跟凯斯顿一同来到丹麦她的家中。起初,这家人对汉斯都心存疑虑,用于鼎旁白的话说:“凯斯顿先生保证他倒出来的酒是三十六度,但是又有谁能保证这个从德国来的博克尔先生不是三百六十度的纳粹呢?” 就在家人对汉斯仍旧心存疑虑时,一天,汉斯看到凯斯顿小姐跟家人用丹麦语似乎在争论什么。他问凯斯顿小姐:“你们在说什么?” “他们在祝贺我。”凯斯顿小姐撒谎了,反正汉斯不懂丹麦语,不知她和家人在说什么。 “祝贺什么?” “祝贺我要和你结婚了。”一个多么美丽诱人的谎言啊。全家人都反对她擅自做主嫁给这个从纳粹德国来的汉斯,尽管汉斯不是纳粹分子。 “和我结婚?可我什么都不是。” “是我丈夫。” 看来凯斯顿先生是拗不过这个任性而有主见的女儿的,到了举行婚礼的早晨,凯斯顿小姐早早就来敲汉斯房间的门,赵慎之那一句“起来,结婚了!”是多么醉人啊。在银幕上看到如此美丽浪漫的爱情故事,我们那个时代的年轻观众怎能不心旌摇荡!<“还说这里自由呢。”此时的汉斯还颇有些拘泥呢!> 这对年轻的夫妻毕竟逃不脱纳粹德国的淫威。不仅汉斯必须回德国服军役,按照第三帝国的法令,嫁给汉斯的凯斯顿小姐也随丈夫成了德国公民,必须回到德国去。在度过了残酷的战争时期后,这对夫妇以及他们的孩子还得面对战后的艰难困苦。黑市上虽然可以搞到食物,但一对正派的夫妻根本拿不出可以换取食物的钱财。他们只可能通过穷人惯用的方式——比如采蘑菇——去寻找更多的食物。一天,这位昔日的凯斯顿小姐只采到一只“可怜的”蘑菇,本该是件失望的事,但生性乐天的凯斯顿小姐(如今的博克尔太太)回到家中,对自己的孩子说:“看,一个蘑菇,多大个儿。你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蘑菇,今天我要做一锅鲜极了的蘑菇汤。”尽管面对如此的艰难,当他的孩子看到房东依旧丰盛的午餐食物时,这位母亲马上对自己的孩子说:“好孩子不看人家吃的东西!” 啊!尽管战后食物是如此匮乏,有这样贤淑的妻子和如此乐观的母亲,有什么困难克服不过去呢! 凯斯顿还有许多零星的台词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像“瞧,打早晨起来又长个了,又得买新衣服了。”这样的话,与其说是抱怨孩子长得太快,还不如说是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心里暗暗的高兴。还有那段用读文章的口气读出来的话“我们没有必要对布鲁诺•梯休斯那种并非无私的援助过分表示由衷的感谢。那是用来弥补他当纳粹的罪行……” 前面我说过,“赵慎之以她独特的声音为许多银幕形象塑造出的美妙、纯洁、温存,有时忧伤有时又不乏几分幽默的声音形象实在令人神往又难忘”。不过,她跟李梓等一些人不同,赵慎之大段激昂的配音段落不多,但她奉献出的却是最生活化的对白。如果把那种大段激昂的配音段落比作歌剧中的咏叹调,赵慎之那种生活化的对白就犹如歌剧中的宣叙调。在上译早期历史上,除了去世于1958年的姚念贻,还未见别的女配音演员能通过这种“宣叙调”,把年轻女性的纯洁、温存表现得那样淋漓尽致。上面那些从影片情境中剥离出来的话语看来十分平常,但出自配音艺术家之口便被赋予了非凡的审美趣味。就像不起眼的一草一木,一旦被摄影家捕捉进镜头或是经画家一点画就成了艺术珍品一样。那位迷人的凯斯顿小姐的芳容如今在我的印象中已经依稀,但赵慎之的声音却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十多年前,我在南京一家餐馆跟某位在上海滩还算有点小名气的先生共进晚餐,席间我们的话题不知怎么会岔到西德影片《神童》上。于是,那个晚上的话题就几乎一直没有离开凯斯顿小姐和赵慎之的配音。我相信,一定还有不少我们这样年龄的人会不时回味起化身为凯斯顿小姐的赵慎之的。
《我们不美妙吗》下载观后评论: 第一,愿意挑选一部分学生做这种教学实验,并拍成纪录片,表现了很强的探索精神。兼容并蓄是教育工作应该不断探索的。第二,从表面的结果来看,中国式教学在分数上战胜了英国式教学,最多的高出了近二十分。但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比相应的其他英国学生多出了接近一倍,个人感觉得不偿失。如果放弃更高的分数,去利用课余时间发展社交或者个人爱好,在这个年纪是更重要的。第三,中国式教学的学生们,在四周的学习中,普遍感觉到了压力和疲惫。我不知道英国式教学的学生是否也有这种感觉。但中国教育下,学生心理问题似乎是被忽略的。学生间的被迫竞争、个人时间和个人爱好的限制,以及对于自我弱点的羞耻都在扭曲少男少女们的现在,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当然,英国式教学也有弊端,这些是英国教育从业者需要去分析和改变的。未来,比比谁的吸收和改进更好吧~
找的基本上是最rigid的中国老师,说真的,我的高中老师里面这么上课的都被我们嘲得不行,当然有可能是我的高中比较异类,但是至少说明在中国也不全是这种老师。另外这个纪录片的叙述角度其实挺bias的,对课堂的记录就是在说有多无聊,我是能体会到无聊,但是这些老师如果真的差成这样,他们在中国也是教不好学生的。非但感觉不到两种教育方式有任何相互学习,反而就是相互看不起,英国老师学生嫌弃中国教育方式无趣无聊呆板,中国老师嫌弃英国学生笨没有motivation依赖社会体系。最后学生还哭得稀里哗啦的,这特么不是斯德哥尔摩是啥……我个人是心很大,没有怎么被中国教育体系伤害到,但是中国学生也不是真的tough enough的,很多人都在这种体系下变成了唯唯诺诺、毫无自信的人,偏偏老师还不自知,shame
探索精神值得肯定虽然看前两集时气极了(真的不尊重老师 就算你真觉得这种方法对你很不好 但你应该怪学校同意他们来而不是攻击)但是最后平和的大结局有把我感动到中国教育其实一直在进步 不能一棒子打死 作为从重视素质教育的学校毕业的学生 我觉得我们学校就把片中的两个极端 刻板和跳跃中和地挺好的 就算课堂模式一样或双方对调 也不一定会让大家满意结果 更重要的是人 学生和老师的态度片子本身想法很好 但剪辑具有一定导向性 最后孩子们的态度转变说的也不是很明白最后 在国内 每个地方每个学校的教学风格都不同 有的学校是迫于上级才给你用尽严苛的教学方法 老师想改变也没办法 并且 中国学生这么多 没有那么多资源给你分级 让你慢慢进步只希望我们在未来能探索到更好的方法 不管是已经过了五年 还是再过五年
第一感觉很新奇…看着??学生感受着中国式竞争压力…还有大大小小的不适应感觉真的爽hhh其实挺唏嘘的…因为我一个中国学生有时候都无所适从并且我不认为中国学校就是最优秀的…(老师们一个劲地夸听着不是滋味)…优秀的面具下牺牲了多少…“天才”的数量产出下埋葬了多少少年梦想…还有就是里面其实蛮多刻板印象的,一提中国就是饺子,扇子舞和实心球大部分省是没有的吧?还有压力其实还是不够…以及老师们太中国式了hhh(说的话全听过…)不断实行打压教育…哪怕没人听课也自顾自地讲课…都是满满的恨啊…其实虽然最后中国式教育赢了还是长期看来倒还是不一定(英国的课时确实慢中国很多)…而且感觉老外并没有认可??学校他们说:“如果中国学校赢了,我就可以省一大笔钱,把学生弄到体育馆上课…”(明显反讽啊)
跑步机跑马拉松的时候一口气看完了。时而逗笑了我,时而压抑着我。脑子里有很多头绪,有不同的观点,但总得来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是最实在的。过去的时光已过去,重要的是未来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中应该吸取西方的什么应该保留我国中式传统的什么,让孩子更健康和更快乐地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自己。片子里的老师其实都还蛮好的,孩子也都只是孩子,但比赛终究有一个结果。我的内心当然希望中方赢,尽管其中一定有缺点,但如果输了却是一个很好的反思机会,这样想着?️回到了试验本身。片中一切中式教育的宗旨就是:try your best and try harder。而试验的结果则是如果你花更多时间在学习上,肯定就会有同等的收获,我想还要加一个前提:不论如何都要调整好心态。与之共勉。
剧本痕迹好严重啊,不管是什么国籍的教育,最起码要懂得尊重老师吧,假了我都开始怀疑是我国塞钱拍出来的宣传片,中国式教育就真的不值一提毫无优点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情决定教育,想让我们的教育变得和英国一样,断然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是否定学生人权的借口我还记得初中时候的叛逆,有一次因为撒谎被同学告密,班主任喊我到办公室,当着其它老师的面,左右开弓呼了我两巴掌,那种屈辱感我到现在都无法忘记,日常的体罚更是司空见惯,因为抄作业,当着全班人的面,用柳条打屁股,天知道我的初中有多难,就因为我调皮捣蛋,所以才要遭受这种耻辱吗?这种中式教育理应剔除,学生也是有尊严的,不管是多么恶劣的学生,老师都没有资格去践踏其人权
一个月的实验时间,我只看到了中国教师在仓促的情况下,完全不顾文化、习惯等方面差异,在英国生搬硬套中国的教育方法,各国的教育很难有一个直观的评价,成绩当然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标准。中国影视教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何在13亿(教育才普及时的人口)、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普及教育(注意,当时中国经济并不发达),只有靠着政府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也许,这种教育磨灭了学生的创造性,但是它保证了社会的最大公平性,中国的教育也许对学生太过残酷,但是生活便是如此,在14亿人口的国家分配社会资源,如果不是靠着个人竞争来分配,那才是真正的残酷。所以,各个国家的教育方面中,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集体优先 个人特性也很重要 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但不在于扼杀人的创造力和天性 不是每个孩子都是模范学生 他们需要老师稍微慢一点 去聆听他们 “我尽了全力,你却还是让我感觉自己很差劲”的确有些人会越挫越勇 成为金字塔上的人 但终究少数 这些人可以自我不断探索和发掘 但大多数普通人不是当不适合的时候也别伤害 赞赏同样重要 它可以发掘每个人的闪光点 从而建立健康的自信 有时候只要不虚度自己的光阴不论何种方式都很好国外的学生自由度非常高 好坏参半 教育水平与中国比起来的确不太乐观 中式风格继续保持,与外界保持相互学习的状态也会帮助中国的下一代越来越好 中国加油??
1.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意义非凡。片名应译为:中式教育,英国孩子吃得消吗? 2.中式教育:砖痣国家的奴化教育VS 英式教育:民主国家的人本主义教育3.君主国家的教育目标:驯化出服从君主的百姓。教育理念:权威、纪律和竞争教育手段:恐惧式管理,怕老师,怕权威,以此造就献媚讨好的学生干部和顺从自卑的学生群众杀鸡儆猴:打击反面典型,震慑班级组成班委会,学生干部管学生植入恐惧:社会竞争激烈,不好好学就去要饭羞辱:孤立出来,罚站,面壁,连坐,课后留校,叫家长恐吓:老师瞪眼、甩脸子、不理人搞竞争,大排名,搞评比,树模范上完课上自习,没有闲暇时间
平心而论,中国的魔鬼式灌输确实能够在短期内提高一个人的成绩,这种教育方式适合培养中上层的技术人员和亦步亦趋的研究者,很难出现独创性的、具有创始人意义的大师,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等方面,因为学生被限制了思想和想象力。里面有些纳粹式的疯狂思想的是体育老师,以及一个有英国教学经历的中文老师。反而其它老师表现得稍微平和一些。体育老师的见识自然是…那个在英国教中文的老师的见识也…英国教育强调批判思维以及对于权威的反抗,学生的思想深度确实高于国内的同龄人。他们的教育在培养人,有些国家的教育是制造工具。
我个人还是更喜欢这里面呈现的有限的英式教育。中国的教育崇尚比较,许多学生对此表现出了不适应:为什么老是拿我跟其他人比较?于是弹幕就清一色"不早点接受现实怎么走向社会"之类的话,但实际呢?我们大部分人陷入了竞争的怪圈,在一次次的排名比较中变得病态甚至精神变态,我们总是对"快乐"教育的快乐二字不屑一顾,但是做人也不只是学三角函数英语语法和抛实心球,是啊,难道因为班里那个学霸小胖只是体育不好,就会失去进入理科名校的机会吗?我一直以为,全面发展是锦上添花,自然是好,但能把特长发挥好已经不容易。
玛德笑死我了,所以说吧任何东西都是有原因的你只看到其中一面就会导致狭隘偏激。把中式教育按到外国就特逗,你说你们讲我等你们讲完结果笑死真的没人停下。你把别人揪出来觉得这样这样就可以让别人觉得羞愧,别人一点不觉得羞愧觉得你在针对她你看过很多国外的教育,你会觉得国外的确发散性思维更好,中国就是很死板,但是要按照国情,我甚至觉得中国的学生是最苦的学生。因为中国的教育不是在学习,是在选拔。用学习的外壳做着选拔的事。
各国社会环境的差异性,意味着只能找出与之相对适应性的教学方法。英国宽松的社会环境,小班化教学,这是优势。因此,中国教师要给学生的是专注力,这是他们缺乏而中国擅长的。这也是个人未来发展的必要能力。反之,中国教育缺乏合作力,缺乏动手实践能力,这就导致学生沦为做题的机器,走上社会,面对社会问题的拷打,有的人难以适应。非常想看国外如何培育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